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皇帝不說話,世子的表情卻像是要殺人。
出言請立世子的幾名翰林尚不知自己闖了禍,在背後狠狠給了朱高熾一刀。
朱棣的態度已漸漸有了軟化跡象,如果朱高熾繼續示弱下去,不是沒有翻身的機會。
無奈,宮中的舉動給了文臣們錯誤的訊號,才出現宴會上這一幕。
朱高熾很冤。他的確想當太子。身為皇帝的兒子,沒人不想,他的弟弟也一樣。
太--祖高皇帝有二十多個準繼承人,仍舊尊奉立嫡立長的規矩,先立長子。長子死後,將皇位傳給了長子的兒子。雖然朱允炆最後被叔叔搶了皇位,但是立嫡長的傳統仍在。
永樂帝只有三個兒子,拋開皇帝的個人喜好,從傳統和繼承製度來看,朱高熾的機會最大。
受太--祖高皇帝喜愛,是洪武帝親封的燕王世子。年少時曾同建文帝一起在宮中讀書,為人性格謙和,不像老爹和兩個弟弟一樣動不動就喊打喊殺,成功獲得了文臣的好感和支援。
北平守衛戰,更為他累積了戰功。
朱高熾的政治-資本不可謂不雄厚,底氣不可謂不硬。
綜合各種因素,就算老爹不喜歡他,有朝臣的支援,他成為皇太子的可能性也遠遠高於兩個弟弟。
被徐皇后提點幾次,朱高熾認真反省過。原本是自己想差了,嚴重忽視了父皇的性格,致使靖難期間有所改善的父子關係降入冰點。
可等朱高熾徹底想通,試圖改變現狀時,卻是無處著手。支援他的人,卻一次又一次的成了他向目標前進的絆腳石。
不能說文臣們做錯了,只能說他們不瞭解朱棣,不清楚一個敢舉旗-造-反,搶了侄子皇位的天子是何等猛人。
軟著來,徐徐圖之,或許還有希望。
著急上火,隔三差五蹦躂一下,純屬於拿著小棍去戳龍身上的逆鱗。
一下沒戳成,再戳,繼續戳。
以為自己是英雄,夢想著擁立之功,殊不知龍頭已經轉了過來,張開大口,利齒森森,隨時能將敢惹他的螻蟻撕成粉碎。
朝中有不少聰明人,但在利益和權利面前,能保持清醒的卻不多。
如解縉,黃淮,甚至是胡靖,偶爾也會動搖一下。如果不是楊士奇適時的拉了一把,或許也會腦袋發熱和解縉湊到一起。
大殿之上,天子端著酒杯,自斟自飲。鄭和想上前接過酒壺,卻被揮退。
鄭公公都吃了掛落,旁人更不敢觸黴頭。宦官宮人小心翼翼貼牆站,走動間也儘量不發出聲音。
大臣們也察覺到情況不對。腦袋一根筋,也該想到天子是在不滿了。
請立皇太子的翰林拱手站著,皇帝一直不說話,只能保持姿勢一直罰站。
黃淮想起身求情,卻被解縉和楊榮聯手拉住。這個時候站出去,非但救不了兩個翰林,反而會惹火燒身。
正月裡,天子不會動手殺人。
最壞的結果,同之前被下放的給事中一樣,大山支教或戍邊充軍。即使天子一定要殺人,也不會馬上舉刀子,至少要在殿試之後。期間努努力,拖到秋後,可運作的地方更多。
文臣不敢出言相幫,武將則是不願。
朱能和徐輝祖一向不攙和皇家內部的事。老資格如張玉,譚淵,李彬等都不在了,餘下能說得上話的,如淇國公邱福,同朱高煦的關係更好。五軍都督府內,凡是燕軍出身,同樣更看好朱高煦。
一起打過仗,上過戰場,這樣的交情,不是朱高熾能比。
徐增壽沒出聲,三個外甥中,他更喜歡朱高燧。對朱高熾和朱高煦的爭奪,他同徐輝祖的觀點一樣,不偏不倚,反正哪個登上皇位,他都是皇帝的親舅舅。
曹國公李景隆更不敢說話,長興侯耿炳文,都督平安也是一致保持沉默。
天子在大寧遇刺,錦衣衛無端包圍府邸,左都御史陳瑛屢次彈劾,讓這些建文朝的舊臣奉低調為圭旨。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出頭。
如若不然,還能如何?
李景隆絕食未死,好歹同皇帝有親戚關係。不被皇帝所用,也能當個富貴閒人。
耿炳文辭爵,平安乞骸骨,皇帝都沒有批准,卻比準了他們的上疏更讓人糟心。
盛庸致仕,天子倒是準了,官印交出去也沒能得個善終。陳瑛始終揪住他不放,想起來就參他一本,為保全家人,也為憋在心中的一口氣,盛庸在家中自盡。
逼死了盛庸,陳瑛也沒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