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
就在此時,客棧外面傳來一聲充滿驚喜的爽朗笑聲:“咦,李道友,沒想到居然在這裡遇見你,真是太巧了。”
李易循著聲音望去,只見一道身影從客棧門口走進來,那人身材高大,濃眉大眼,著一件麻布道袍,腰間別著一把大斧頭,背上一個行李箱,在行禮箱上面插著一面三尺布幡,布幡上面龍飛鳳舞的書著“東海”二字,旁邊還寫著一行小字“道教太上老君欽點第七十二福地東海山”。
此人正是幾年前李易在東海城中遇見並相交的東海派丁海山,原來丁海山在東海城中聽聞道教宗門大比試之事,心想自己所得的那本殘缺古籍乃是道教典籍,那麼東海派也應該份屬道教一脈,自己既然有志於將東海派發揚光大,總歸要出來道教修真界亮一亮相,於是便決定前來參加此次大比試。
東海派籍籍無名,丁海山乾脆做一面布幡,省得處處和人解釋自己的來歷,卻是沒想到在此地遇見了李易。
正所謂他鄉遇故知,李易丁海山兩人皆是欣喜萬分,一起坐下來敘說舊事,倒讓旁邊的郭不守心中暗暗的擦了把汗,總算暫時化解了自己在徒子徒孫面前的尬尷。
一番交談下來,幾人決定結伴而行。一路上丁海山乘此機會向著郭不守請教一些修真上的難題。郭不守或許是感謝丁海山替他解圍,或許是感念丁海山求道之心甚誠,總之,對於指點丁海山一事盡心盡意,豪不推辭,讓一旁的李易見此狀況。想起十餘年來郭不守對自己放羊式的教導,甚至都有到底誰才是雲山派掌門弟子之嘆。
丁海山原是山野樵夫,一身修為皆是憑著一本殘缺古籍,一把不知何人留下的斧頭,自己強行修煉而來,丁海山本就資質上佳,如今有了郭不守這樣一位大宗師的悉心指點,許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地方豁然開朗,修為頓時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五年前的丁海山只會那“移山”“倒海”一攻一守兩招,這五年中丁海山悟出了第三招“闢地”,此番在郭不守的幫助下,短短時間內丁海山竟然又領悟了威力倍增的第四招“破天”,此兩招一經施展開來,丁海山手中的巨斧當真有盤古大神開天闢地,破碎混沌的感覺。
可憐李易,這段時間內一直做了丁海山的陪練。當然,相對而言丁海山又何嘗不是李易的陪練?李易將著手中的寶貝在丁海山的大斧之下輪番淬鍊。終於使得每一樣寶貝都能得心應手的發揮……
如天下琴、無量尺、神木珠等等這些寶貝幾乎都是定一派氣運的天地靈寶,丁海山面對著李易手中推陳出新的各類寶貝,知道李易的看家本領還在李易手中那把毫不起眼的鐵劍上,有時候心中都在感嘆,李易簡直就是個妖孽,到底是怎麼收集來的這些寶貝?
一行四人就這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邊走邊練。不緊不慢總算在離大比試開始只有兩天的時候來到了龍虎山腳下。
四人在龍虎山腳下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往山上趕去,丁海山與李易等同行,倒是不好意思再豎起他那東海派的大旗,於是一行人走得分外的低調。
相傳龍虎山形似龍盤虎踞。因此得名;又相傳昔日天師派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曾在此山上煉丹,七七四十九日後丹成,有一龍一虎咆哮而來,俯首張道陵膝下,張道陵遂將所煉丹藥名為龍虎丹,煉丹之地名為龍虎山。
後因蜀中戰亂,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道遷往龍虎山,並就此定居下來,數千年過去,天師道已執掌修真界道教之牛耳,與儒教孔府一南一北,並稱修真界兩大世家。
四人沿山而上,行至半山腰,有一突兀的巨石橫貫山間,上指青雲深處,下臨萬丈懸崖,偏生中間一條小道有如那一線之天,好似通向雲霧繚繞的幻境,有兩位天師派道人立在小道之前,接待著上山的行人們。
兩位天師派道人見得李易等人,眼中訝色一閃而過,兩人走上前來,當先一人向著郭不守行禮道:“貧道天師派周言,與師弟吳風見過道長,敢問道長尊姓大名,仙山何處?”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曾經有言,天師派非張道陵嫡系血脈不能繼任天師之位,不過身為道教第一大派,天師派也是有大量的外姓弟子,當然,外姓弟子的待遇與張性嫡傳弟子不可同日而語。
“貧道乃是雲山派郭不守,此為貧道小徒李易,徒孫蘇澤。”郭不守出列道:“旁邊這位道長乃是東海派掌門人丁海山。”
李易一行區區四人,已然是寒酸之至,沒想到居然還是兩個門派,周言吳風一愣,不過兩人身為天師派的迎賓,自有其過人之處,周言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