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裡儘管有紙迷金醉、花天酒地的人出入,但這裡也產生了嚴肅的工作。中國最初的歌劇《秋子》,便是由詩人李嘉冒著酷暑,在這裡寫成的;而花腔女高音張權和男高音莫桂新的美妙歌喉,便夾雜在日帝的轟炸聲裡響徹雲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馮亦代:咖啡館的餘音(2)
不過令人難忘的是中華劇藝社前進穿堂的那個老式茶館。這是重慶常見的平民出入的地方,一碗沱茶可以消磨半天,這時濃濃的茶色早已變為白開水了,但玄師不會來趕客人起身。牆上張著莫談國事的拓貼,茶桌上卻還有人在叫罵抗日前線的節節敗退和貪汙大案。槍斃宋藹齡的乾兒子林世良,就在茶館裡成為最吸引人的談資。這裡的座上客除了市民之外,還有電影戲劇界裡的劇作家、導演、演員、藝術家,經常在那裡出現的有陳白塵、應雲衛、陳鯉庭、賀孟斧、秦怡、熊暉、趙慧琛、舒繡文、藍馬、江村等,都是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忍飢挨餓在舞臺上做著宣傳抗戰、暴露世相和抨擊反動派的工作。如今他們有的已經作古,有的還在為中國的富強和現代化作鬥爭。我常常回憶到這些同仇敵愾的友人和那些喧囂的日子。
抗戰勝利後,我回到被我當做第二故鄉的上海,這時已經可以昂首闊步進出過去進不去的咖啡館了。夏衍老人住在靜安寺路一所弄堂房子裡,附近就是DD’S(蒂蒂斯)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