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頁)
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部由原三四四旅機關部分人員擴充而成)及縱隊教導營。
新編第二旅(簡稱新二旅,下同)由冀魯豫支隊的第—、第二、第三大隊編成。旅長田守堯(當時在延安學習,8月到職,先由楊得志兼)、政治委員崔田民(兼,後為吳信泉)、副旅長常玉清、參謀長盧紹武、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供給部部長劉炳華、衛生部部長劉勝望。下轄第四、第五、第六團,四團團長傅春早、政治委員周正華;五團團長覃健、政治委員賀大增;六團團長鬍繼成、政治委員的鮑啟樣。
第三四四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唐亮(後康志強)、參謀長沈啟賢、政治部主任高農斧。所轄團原編制、番號不變。第六八七團團長張天雲、政治委員張池明;新組建的第六八八團由六八七團二營(六八七團所缺的二營由晉東南擴大的地方武裝編成)和冀魯豫支隊五大隊及內黃縣大隊編成,團長盛世坤、政治委員朱士金;第六八九團團長王德榮、政治委員王德貴。
1940年7月2日,根據八路軍總部電今,我第二縱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正式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兩部的司、政、供、衛機關合併為縱隊領導機關。吳芝圃任縱隊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
下轄四個旅,即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
原二縱新二旅編為四縱二旅,下轄第五、第六團,幹部任職不變;
原二縱三四四旅編為四縱四旅,轄第七、第八、第九團,幹部任職不變;
原新四軍六支隊第一、第二團編為四縱五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下轄第十三、第十四團;
原新四軍六支隊第一、第二總隊和第三團編為四縱六旅。旅長譚友林、政治委員賴毅。下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團。
縱隊直轄渦縣獨立團、特務團和睢、杞、太各獨立團。
另設有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員耿蘊齋、政治委員吳芝圃(兼)。
1940年7月中旬,八路車第四縱隊重新整編。以第四旅(欠七團)、第五旅和第六旅編成新的八路軍第四縱隊,8月20日,黃克誠所部奉命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一部及新四軍第六支隊四總隊合編為人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任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政治部主任(同時仍兼第四縱隊政委)、韓振紀任縱隊參謀長。 原八路軍第二縱隊領導機關改為第五縱隊領導機關。下轄三個支隊:以蘇魯豫支隊(原人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編為第一支隊,支隊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參謀長田維揚、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供給部部長鄭善康、轄第一、第二、第三團; 以四縱的二旅和四旅七團(即六八七團)編為第二支隊,支隊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下轄第六八七團和第五、第六團。以新四軍第六支隊四總隊和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一部編為第三支隊,支隊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副支隊長孫象涵、下轄7、8、9團。
1941午9月9日,華中局和新四軍決定,四師十旅與三師九旅對調,其旅、團編制、番號不變。九旅旅長張愛萍升任三師副師長。為充實十旅,將四師十一旅三十三團千餘人編人十旅。同時,從十旅調出紅軍時期入伍的戰鬥骨幹千餘人(內有營、團幹部16名)留在四師工作。20日。我十旅到淮海區。至此,我八路軍第五縱隊所屬各部隊全部歸建,為建立蘇北抗日報據地準備了力量。
1942年8月鹽阜區反“掃蕩”結束後,為了加強和擴大地方武裝力量,新四軍三師以二十四團的一營、三營實行地方化;一營和建陽地方武裝合編,組建建陽縣大隊,三營和漣東地方武裝合編,組建漣東縣大隊。二十四團—營、三營由阜寧縣大隊和二十二團十二連、師特務營二連補充。
1942年12月,新四軍三師決定將十旅全部和七旅部分主力部隊實行地方化,二十九團和二十一團一營與地方武裝合編為四個支隊,每個支隊轄三個小團。
第一支隊活動於東灌沭地區。支隊部由二十九團團部組成,轄第一、第二、第三團:一團由旅特務團二連、三連編成,團長惠佔彪(後叛變)、政治委員劉鎮山,活動於沭陽地區;二團由濱海大隊編成,團長汪洋、政治委員吳書,活動於灌沭地區;三團由二十九團二營編成,團長陳大海、政治委員汪興民。該團為支隊的機動部隊,主要活動於灌沭地區。
第二支隊活動於沭宿泗地區及運河特區,支隊部由淮海軍分割槽機關一部組成。轄第四、第五、第六團;四團由泗陽獨立團編成,團長王業奎、政治委員李干城(兼)。活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