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裡,吾人必須先要了解美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思想。基本上她們是“重歐輕亞”,亞洲的國家只是她們的殖民地。她們怕的是日本侵佔了她們的殖民地澳洲、太平洋和南海諸島國、中南半島、印度,再跨過紅海與地中海,與橫掃歐非的希特勒會師。至於中國的死活不是那麼重要,她們唯一希望中國做的,就是牽制著一百五十萬的日軍。

這可以從羅斯福對他兒子的一段談話證明,羅斯福說:“孩子,我早就說過,要打敗日本人,唯一的辦法是抓住中國人不放,如果中國因孤立而屈服,你知道這意味著發生什麼嗎?這意味著日本人不僅可以從中國騰出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軍隊,而且還會再武裝五百萬到八百萬中國人來。這些黃種人的大軍會像蝗蟲,不,像獅子一樣撲向白種人的澳洲,撲向印度和俄國,佔領埃及,然後和德國人在中東會師,那時候美國人還指望幹些什麼?噢,上帝才知道。”(參閱《二次大戰白宮實錄》)

得了人家的就要聽人家的話,所以就派了一位史迪威來做蔣委員長的參謀長。美援的果,是苦澀不堪,史迪威也成了中國抗日的“災星”。

中國成為同盟國一員後的第一任務,就是兵援緬甸的英、印、緬軍,史迪威為緬甸戰區指揮官。在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三月,中國軍隊在仁安羌援英戰鬥中,取得一些戰果,但因英、印、緬軍的失利,導致全線大敗,史迪威率百餘人,棄軍離隊,敗走印度。數萬中國軍隊困於北緬,飢寒交迫,犧牲數千。

史迪威在緬甸的敗績,認為是平生大辱,要收復緬甸,以雪前恥,就成為史迪威在南亞的主要戰略。以打通中緬補給線為藉口,頻頻從中國調兵往緬甸作戰。一九四四年春,羅斯福迫我遠征軍入緬竟有五次之多,並於四月十日,馬歇爾下令,將援華物資停發,俟遠征軍出動,始予恢復。

早在一九四○年七月,英國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日本簽定協定,宣佈封閉滇緬公路三個月,禁止戰略物資經緬甸運入中國。

前文提到毛澤東的社論,引用了數則電訊:“英美人士對於衡陽戰役亦抱著很大的耽心。他們指出:衡陽比長沙更為重要。他們憂慮:如果衡陽失守,戰爭將會延長。他們憂慮大後方的經濟危機。美國《基督教箴言報》警告道:日本現有進行其‘首先擊敗中國’之象徵(中央社紐約六月十四日電)。英國倫敦《泰晤士報》恐怕我國來不及等到滇緬路打通就被日寇打敗,說:‘得出打通滇緬路將是為時太晚這個結論,是何等悲觀啊!’”(路透社倫敦七月一日電)

以上的資料充分說明了,英美對中日戰爭所考慮的只有兩點,一是利用中國的軍隊,拖住日軍,二是利用中國的軍隊,保護她們在南亞的利益。她們擔心的是中國戰場失利會使戰爭延長,但是她們不但沒有支援中國境內的戰爭,反而不斷從中國往緬甸輸血。

第六節 戰略上失敗的原因(2)

所以衡陽會戰期間,中國境內的軍隊已嚴重不足,無法規劃一個像第三次長沙大捷的大捷。這就是說明國際間只講利害、沒有道義的嚴峻教訓。

統帥部不在乎衡陽的得失

衡陽會戰一開始,六月二十八日,梁寒超在外國記者招待會上,否認衡陽失守會使戰爭延長,他說:“有人顧慮衡陽倘使失陷,將使戰局延長一二年,吾人殊不能同意。”(中央社六月二十九日重慶電)又七月十日,何應欽在中樞紀念週上說:“在全盤戰略上言,吾人實不憂敵人打通我平漢、粵漢兩線之蠢動。”(中央社七月十日重慶電)

從以上兩則電訊,可以看到統帥部對衡陽會戰的態度。當然會有這樣的態度,也是有它的原因:第一,因前述原因國內兵力不足,無法規劃一次大的會戰,圍殲日軍。第二,正因為盟軍已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已取得相當的進展,勝利已可預期。抗戰之初,國軍的戰略就是“以空間換時間”,守守守,退退退。現在,則是“以時間等勝利”,當然不在乎衡陽的得失了。

因此,衡陽會戰一開始,就原本計劃配給第十軍協防的部隊調往廣西,準備下一步的防守。結果,衡陽會戰後,一個地方都沒有守住。四個月內,桂林、柳州又都失城於旦夕之間。

友軍支援不力

友軍支援不力,又是前述原因之果。既然統帥部都不在乎衡陽的得失,那麼,友軍又何必去賣命,也來它一個“以時間等勝利”,豈不樂哉?保得了軍隊的資本,也就是保住了勝利後政治上的資本。

據最高軍事主管部門所編《長衡會戰》第六節檢討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道士技能

道士技能

一米八
遊戲 完結 142萬字
海棠無香

海棠無香

淘氣
遊戲 完結 13萬字
清殤·夜未央

清殤·夜未央

一米八
遊戲 完結 50萬字
步步為贏

步步為贏

不言敗
遊戲 完結 53萬字
大唐魔法師

大唐魔法師

冷如冰
遊戲 完結 150萬字
客廳裡幹女友的表妹

客廳裡幹女友的表妹

連過十一人
遊戲 完結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