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麼美好迷人,甚至是學習的榜樣。還有那冷兵器時代曾經叱吒風雲的遊牧民族,值東亞冷熱兵器交替之際——當然還有宗教軟化等其他因素,也不可避免地衰落,對中原定居王朝已構不成啥威脅了。
這麼內外一相結合,乾隆帝的日子過得當然滋潤了,其孫子道光也只能在遙望中垂淚嘆己命苦啦。更加上一些好事的後人們又生花妙筆得很,把他夠讓人羨慕不完的一生,再度渲染烘托得“二風”(即風花雪月與*倜儻)盡現。真是光芒四射,讓人感嘆呀,怎麼男人夢想的一切,他都有了呢?於是乎,乾隆的福呀貴呀就更深入人心了,你要說有人比他強,恐怕還真沒有多少人會支援。
相反看那康熙,基本把他刻意塑造成戒奢從儉、殫精竭慮、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千年一帝的偉大形象,彷彿與“二風”根本不沾邊,特別是所謂一生偉業好像都是在荊棘中靠著他的雄才大略才獲取的。這麼一來,祖孫兩人一對照,誰更有福氣便一目瞭然嘍。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事實勝於雄辯!“二風”問題前已提及,多說也無意義,還是集中精力觀其功業吧。
康熙接手的是一個剛剛告別戰亂、百廢待興的大帝國,趕上的是一個起點很低、較易發展的大時代,這實際上比乾隆上位時機會更多,條件更好,好比你在白紙上畫總比在別人的作品上畫更能隨心所欲吧,特別是制度等深層次的東西,初期較健康時肯定比後期漸漸失靈時更容易掌控。
外部形勢也非常之好。乾隆時所處遊牧的衰落、西方的不侵,康熙時一樣不少,而且與西方的差距還不像乾隆時那麼大。人家工業革命還沒全面啟動,咱要是加把勁,趕上還是有可能的,就看領袖怎麼帶頭了。
至於帝國內部的安定團結,康熙時代也不比乾隆差,除了自己引火燒身,挑起了三藩大叛亂,搞得剛與戰爭告別的國家與民眾再次陷入一場大災難與大痛苦,要不是垂垂老矣的吳三桂不爭氣,大清在關內的統治甚至也差一點完蛋。其實康熙在位六十有一年,國家是相當安穩的,內部之基堅如磐石,有誰能撼動絲毫?
康熙實則做了一個長久承平的帝王,日子過得也很滋潤。如果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了一段時間的不幸福,那是他自己的事,怪不得別人,更不能拿來說項。三藩之亂已說過,再比如鰲拜專權問題,又是一個大謊言。
明明是一個對國家赤膽忠心之人,卻因為要烘托康熙年少不凡,英武異常,硬被醜化曲解成蠻橫殘暴甚至想搶班奪權的亂臣賊子,結果讓小康熙受的那個屈辱別提有多深了;但是他神啊,暗施巧計就拿下了鰲拜,親了政,掌了權,風雨之後終見彩虹。
哪有什麼大風浪(上)(2)
事實是,咱康熙帝啥苦也沒吃過,分明是自己無上的權力慾在作祟。待長大之時,他的惟我獨尊、專斷固執的個性盡現,豈能再容忍有一點權力外洩?其實鰲拜不是不忠,而是分割了他的權力,對他產生了制衡——這還得了,拿下算了,就這麼簡單的事。
不得不說康熙是幸運的。要是像他老爸那樣遇到一個多爾袞這樣的真正大權臣,那他還能這麼輕鬆搞定嗎?再看歷史上多少權臣控制下的小皇帝,幾人有他這福份!下面的功業篇,第一個要講的就是這事了,待看後面細述吧。
平定三藩之亂後,大清迎來了更加穩定的時代,國內就此基本祥和,漢人們也認了命,畢竟日子還得繼續。其後,帝國周邊雖然陸續發生了些事,但已無關安定團結之大局,無非為咱康熙帝悠閒自在的生活之外,多搞了點高尚生活情趣,增加了些錦上添花的玩意兒。宣告一下,以上所言僅指個人,事件本身還是很了不起的,絕無調侃之意。
侷促於臺灣及東南沿海廈門金門諸島的鄭氏政權,康熙元年(1662)以來,除了乘著三藩之亂,東南小旺一段,基本上對帝國也構成不了什麼威脅。對大清來說,頂多也就是不除不足以消除漢人反抗之隱患罷了。待到大亂平定,緊跟著鄭成功的繼承者鄭經又一病而亡後,鄭氏臺灣也就越發不足為懼。
康熙二十一年(1682),維護大清帝國諸民族團結統一的偉大漢人英雄施琅攻滅鄭氏,拿下臺灣,也只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怎麼?那噶爾丹放著稱雄於中亞牢據天山南北的準噶爾帝國偉大領袖風光安穩的日子不過,此時也來湊熱鬧了?來吧,咱康大帝掌控著這麼大的一個雄壯帝國,正愁沒功業可建呢。
要說這噶爾丹,不可謂不是一代梟雄,那一股子熱血男兒勁遠比他的東方遠親漠北與漠南蒙古王爺們要足,絕對是當時最夠資格繼承成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