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處自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方不遠處有一棵松樹,高達數丈、枝繁葉茂,樹冠好似天然草棚,風雨不透,急忙跑到樹下避雨。
山裡的風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風飄雲散、雨過天晴。由於松樹的遮擋,秦始皇沒有遭受風雨的侵襲,為了獎賞松樹的遮雨之功,當即封其為“五大夫”。由於“五大夫”是秦代官階的第九品,當時被封的松樹只有一株,因此人們稱這棵松樹為“五大夫松”。
到了唐朝,陸贄在《禁中青松》中寫道:“不羨五株封”,後人由此理解為五株松樹。據《泰安縣誌》記載:“萬曆壬寅(公元1602年),泰山起蛟,遂失所在。”也就是說,“五大夫松”在公元1602年時就已經不復存在了。《泰安縣誌》中還寫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月,奉旨欽差丁皂保植補松樹五株。”後來在戰火中毀壞了兩株,1983年又枯死一株,只剩下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兩株松樹。
五、“黑虯昇天”的傳說
泰山東麓有一條風景清幽的小水灣,平日裡水灣清澈見底,但山雨大作時水灣卻咆哮如雷、浪花四濺,好似龍在水中翻騰。因此,人們將這個水灣稱為虯在灣,俗稱虯子灣。
據說很早以前,這裡確實有條神虯,是因犯了天條而被王母娘娘囚禁在小水灣裡的。平日裡,它始終蜷縮著身子在池中修煉,沒有能力興風作浪。 。 想看書來
第九章 巍巍泰山(7)
有一年夏天,有位自稱姓單的瘋癲道士來到泰山。白天,他除了化緣討齋就是遊山玩水;到了晚上,就住在“虯在灣”東岸的石洞裡。
中秋節的夜晚皓月當空,王母池內外極為寂靜。單道士拿著一壺酒、一支簫和文房四寶來到“虯在灣”的石坪上席地而坐,邊喝酒邊吹簫。那悠揚的簫聲向四周傳開,引起了水底神虯的注意。沒多久,神虯呆不住了,在水花翻動間躍出水面,來到老道跟前點頭朝禮。此時,老道用竹簫敲著石坪說道:“功業已滿,就此飛昇,此時不走,還待何時!”說完,道士用毛筆在神虯頭上點了一下,神虯便在水中變成了一條墨龍,然後騰空而去。當時,泰山上空烏雲翻滾大雨傾盆,風雨過後又恢復了寂靜與明亮。
第二天,人們在石坪上看到了一行墨跡飛舞的大字:“昔年此地我曾來,事滿華夷遍九垓。無賴虯蛟識吾面,使我蹤跡不沉埋。”後面還寫著“回回翁”三個字。那個老道士也就此失蹤了。
後來,人們認為單字是呂字的變形,認定那個老道士就是呂洞賓,他是專門來泰山讓神虯昇天的。
六、“仙泉”的傳說
泰山氣勢雄偉、高聳入雲,滿山遍野的蒼松翠柏和繚繞不盡的輕雲薄霧更增添了它的秀美。泰山不僅山美,還有清澈甘甜、常流不息的泉水。
俗語道:山多高,水多長。泰山的高度是能夠測量的,但卻沒有人知道泰山的水源在哪裡。不過,民間傳說泰山上的大小山泉都出自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懷裡,也就是說所有的泉水均來自碧霞祠前面的小泉——仙泉。
關於仙泉,在當地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很久以前,碧霞元君已經在泰山當了多年的泰山奶奶,膝下有18個聰明伶俐、文靜善良的閨女。元君非常喜歡這些女兒,還專門傳授她們各種武功。這18個女兒各各身懷絕技,只要哪裡有了災難,元君就會派一個女兒去消災降福,元君母女深受人們的敬愛。
碧霞元君最小的女兒叫仙泉,是姐妹們中最漂亮的一個。她長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好似兩潭秋水,清澈照人;臉上始終帶著微笑;嘴角處有一對永遠也抹不掉的小酒窩,惹得姐妹們既嫉妒又喜歡。仙泉雖然在姐妹中年紀最小,嘴卻特別甜,水靈靈的大眼睛好像能洞察一切似的。只要元君有心事,仙泉都能知道,並會及時地為母親排憂解難。
有一年,碧霞元君得罪了東海龍王,龍王下令泰山地區3年不下雨。因為一連數月滴雨未下,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沒有糧食可吃,只好到山裡找野菜、野果充飢。山裡的野菜、野果很快被吃光了,百姓開始吃樹葉、青草,接著吃起了樹皮。最後樹皮也吃光了,百姓便以樹根充飢。短短的幾個月,整個泰山就被吃得光禿禿的,連草根都找不到,還有許多人被活活餓死。
碧霞元君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們受苦遭罪,但也不願低聲下氣地乞求龍王,因此整天悶悶不樂。仙泉看出母親有心事,就趁母親靜坐時湊到跟前問道:“母親,什麼事讓您愁眉不展呀?”
碧霞元君看著女兒那張天真的臉,半天才把事情的經過詳詳細細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