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處自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態各異、惟妙惟肖。西北角處是一棵千年樹齡的銀杏古樹,樹下是一塊立於明朝萬曆十五年(1588年)的《重修龍窩寺碑記》石碑。此碑高約4米,由一塊巨石雕刻而成。碑文是明朝光祿寺卿賈夢龍所撰,其弟賈夢鯉所書。石碑的背面記載著甘泉寺曾經的輝煌:良田千頃,僧人逾百,重修時的捐資者有數千人,不遠處有甘泉潺潺注入放生池。
在重建甘泉寺的過程中,人們發掘整理了元、明、清等朝代有關重修甘泉寺的石碑12塊,於是在重建後的大雄寶殿右側建起了碑林。其中一塊雕龍石碑為清嘉慶六年(公元1802年)所立,記載了棗莊被稱為煤城的歷史。碑文中寫道:“吾邑人有煤窯開自前朝萬曆年間,迄今(即嘉慶年間)掘取殆遍”、“邑之人王琛與山人太谷智太洋合夥採煤而得之”。
1996年,甘泉寺被上級主管部門批准為棗莊地區合法的佛教活動場所,山東省佛教協會指派千佛山高僧、88歲高齡的寂昌法師常住甘泉寺任住持,甘泉寺從此香火日漸旺盛。
六、莒南臥佛寺
莒南臥佛寺始建於南北朝(公元417年),興盛於唐朝,一度成為魯南、蘇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在歷史上,許多寺廟的住持都是由臥佛寺選派的。千百年來,它雖幾經興衰,但香火從未間斷。寺廟中那株歷盡千年滄桑的唐槐,至今仍枝繁葉茂,堪稱臥佛寺的見證。
1996年,為落實宗教政策,莒南縣政府重修臥佛寺。新修寺廟佔地約110畝,有山門、鐘鼓樓、東西偏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築,還有巨型漢白玉雕制的臥佛佛像一尊。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先生親自為臥佛寺題寫了寺名。
2000年11月22日,莒南臥佛寺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佛教界泰斗茗山長老主持了開光大典。
如今,每逢初一、十五和佛教節日,寺內的僧人都會率眾舉行佛事活動,臥佛寺也再度成為魯南、蘇北的佛教文化旅遊中心。
七、大澤山智藏寺
智藏寺位於大澤山的腹地,俗稱下寺,原是古代山東半島佛門勝地,史稱“自秦漢以來;高人勝士多隱於此”,號“神仙窟宅”。
智藏寺始建於唐朝,明初重修,規模宏大。據《平度州志》記載:“寺有廊,有門,有夾室,越門三重,為大雄寶殿,中奉如來及阿羅漢像,殿材巨麗雄壯。”明清時,智藏寺的香火極盛,成為齊魯名剎。
如今的智藏寺是重新修建的,規模比古寺更為宏偉壯觀,其周圍的崖壁上遍佈宋、元、明、清歷代佛家偈語。
智藏寺東側是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的眾多佛塔,為我國十大塔林之一。西側的聚景臺上有一座石亭,名為“聚景亭”,古樸典雅、凌空欲飛,是供遊人賞景的佳地。亭西的山澗林木蔥鬱、奇石遍佈。傳說春秋時期的越國大夫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急流勇退,專門選擇這裡隱居, “范蠡澗”因此而得名。
智藏寺北側有塊闢石門,上面記錄著元末明初的一次佛門盛會——來自杭州靈隱寺、泰山靈巖寺等國內10多處名剎的高僧齊聚智藏寺進行講經闡教。
智藏寺的南側為邀月臺,平坦寬闊,不遠處的乳泉清水一渺,傳說為西施隱居時的沐浴之處。
第九章 巍巍泰山(1)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等,名稱之多,在中國還沒有哪一座山川可與之比肩。據考證:泰山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封建時代,泰山一直都是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逐漸神化,佛道兩家的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使其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
第一節泰山歷史
泰山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側,呈放射狀分佈,東臨黃海,西襟黃河,總面積約有426平方公里。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風光旖旎,盤亙于山東省的中部,古有“拔地通天”、“擎天一柱”、“天下的中心”、“天地相接之處”等美稱。
泰山的主峰在泰安市北,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享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等稱號。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南坡的山勢更為陡峻,整體看來山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
一、地貌歷史
在遙遠的太古時代,泰山地區曾是巨大的海槽,堆積著非常厚的各種泥砂物質和火山岩。大約2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