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處自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民起義曾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宋朝,鄆城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農民起義至今被後人傳頌;近代,義和團起義、幅軍起義、黑旗軍起義、甲午海戰;辛亥革命期間,山東同盟會的成員領導了山東獨立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期間,山東百姓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等等。齊魯兒女為反對封建壓迫和民族壓迫,從沒停止過鬥爭。
今日的山東是一個三面環海、總面積約15�67萬平方公里、人口達9000多萬的全國大省,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近海棲息和迴游的魚蝦類達260多種。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孔子故里曲阜、齊國故都臨淄、人間仙境蓬萊、道教聖地嶗山、風箏都濰坊等。
第三章 齊文化與魯文化(1)
所謂的齊魯文化,並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與魯文化的融合。從時間上看,齊魯文化產生於春秋時期;從源頭來看,魯國產生了儒家思想學說(以孔子為代表),齊國則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相對來說,齊文化崇尚功利,講求革新;魯文化注重倫理,尊重傳統。經過多年的發展,這兩種文化逐漸交融,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
第一節齊魯文化概述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於齊,負責治理夷人(意味著本地原來的東夷文化開始向後來的齊文化演變);周公旦被封於魯,以護衛周室(標誌著宗周文化在魯國的完整儲存)。因此,從此時開始,泰山南北的東夷人雖然都臣服於周室,但他們卻一分為二,山南以魯為首,山北以齊為頭。而且,由於兩國諸侯的施政方略不同,泰山周圍的夷人風俗也出現了戲劇性的分化。
周公旦治魯講究“尊尊而親親”,大力改造當地的夷人風俗,夷人們幾乎徹底執行周禮,放棄了原有的文化。姜太公治齊講究“尊賢而尚功”,對周禮的執行較為淡漠,所以齊國的夷人沒有得到徹底改造,部分保留了原來的夷人文化。
周公雕像
此外,從地緣政治的觀點上看,泰山之南的魯土地肥沃,適合農耕,很容易與重農的周文化相結合;泰山以北的齊土地貧瘠,難以實行農業文化,導致工商業較為發達。因此,魯人逐漸被周人同化,最終成為中原文化的典型;齊人則較多地保留了東夷人的文化傳統,又借鑑了中原文化,使本土的東夷文化有了新的發展。從這一點來說,齊、魯兩地的文化是涇渭分明、各具特色的。
春秋時期,齊魯文化的核心——儒學產生於魯國。戰國時期,孟子二度遊學於齊,在齊國居住了十幾年,他的學術思想受到齊文化的薰陶。此外,作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在豐富和完善儒學思想的同時,透過學術交流將儒學思想在齊國的文士階層傳播開來。在此背景下,齊文化和魯文化開始走向融合,共同構築了輝煌燦爛的齊魯文化。
第二節齊文化
作為齊魯文化的一部分,齊文化有著與眾不同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齊文化的。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齊文化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文明……
一、“齊”名的來歷
當時,齊國位於泰山之陰,以臨淄為都城,南至泰沂山區,北到渤海平原,西靠黃河古道,東括山東半島(包括今天的膠東、魯北地區和魯西大部),疆域佔今天山東省的2/3,堪稱“疆土遼闊”。
對於這樣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姜子牙為什麼要以“齊”為國名呢?
其實,早在殷商之時,臨淄一帶就被稱為“齊”。也就是說,“齊”的名稱在姜子牙被封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齊國之所以稱“齊”,只不過是沿襲了舊稱而已。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商時期中心區域圖》中,“齊”被標註為城邑。郭沫若考證後認為:“齊當齊國之前身,蓋殷時舊國,周人更之,別立新國而仍其舊稱也。”由此可見,齊國的國名“齊”是源於齊地之“齊”的。
既然國名“齊”來自於地名“齊”, 那麼齊地之“齊”是從何而來的呢?由於齊地的“齊”在古籍中沒有詳細的註釋,所以學術界目前還存在爭議,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
第三章 齊文化與魯文化(2)
第一種觀點:“齊”字與天齊淵有關。《齊記》記載:“臨淄城南有天齊泉,五泉並出,有異於常,言如天之腹齊也。”《史記·封禪書》言:“齊之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天齊淵水,居臨淄南郊山下者。”在古代,“齊”字與“臍”字相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