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六英尺,有時九英尺,有時十二英尺,有時十五英尺。“我自己就可證明這是實情。” 內尼厄斯如是說。亞瑟不再只是戰士而已;透過內尼厄斯的筆,他成為人民的保衛者,基督的信徒以及神奇的人物。
威爾士的稗官野史對亞瑟在歷史上面貌的轉變亦有影響。在十世紀至十一世紀的一首詩中,亞瑟和凱爾特神祇連在一起。由於威爾士地處羅馬統治下不列顛的邊緣,基督教從未根絕威爾士人的異教信仰。在詩中,亞瑟與部下突擊凱爾特神的島嶼根據地,奪走一口神奇的
大鍋,懦夫用這口鍋子無法把肉煮熟。
《庫爾維奇和奧爾溫》(Kulhwch and Olwen )這個故事敘述更完整。最早的版本追溯至十一世紀,不過由於這些詩歌在用文字記載下來之前,即傳唱已久,故事的年代必然更早,因為亞瑟在故事中的角色並不很吃重,並非傳奇的中心人物。這個故事敘述戰士庫爾維奇的歷險,他必須完成的十二項任務,才能迎娶巨人的掌上明珠奧爾溫。庫爾維奇來到亞瑟的宮廷請求助以一臂之力。在冒險犯難的過程中,有兩百餘位亞瑟的臣子登場,庫爾維奇最後終於贏得美人歸。凱與貝德維爾再度上場,凱與亞瑟發生爭執,在亞瑟亟須協助的最後關頭,凱不肯施以援手。高文(Gawain)首度露面,神鍋與護鍋的九位少女這個主題在故事中重複出現。在這些稗官野史中,魔力與神話的色彩比歷史和基督教氣息濃厚許多,而在早期較具歷史意義的亞瑟紀錄中,歷史與基督教色彩則十分濃厚。
因為在這些故事中,歷史上的亞瑟已被故事中的亞瑟取代,我們此刻宜就此打住,總結我們對歷史上亞瑟的瞭解。綜合所有考古學、史學和文學的資料來源,可對亞瑟其人有兩項概括印象。第一層印象多半來自並不完備的紀錄,以期設法勾勒出亞瑟完成的冒險歷程。第二則來自比較保守的敘述,取材僅限於不爭的事實。
在第一個版本中,亞瑟於公元四七五年左右生於威爾士一個家族,成長過程中受羅馬制度影響頗深。少年時期,他與不列顛王安布羅修斯結盟,後者正尋找接班人。亞瑟練得一身好騎術,為捍衛基督教而戰,更篤信聖母馬利亞。他繼承安布羅修斯的王位,在西方與北方和入侵的撒克遜人數度激戰,皆贏得勝利。公元五一七年最後的貝東之役是他最偉大的功績,逐退撒克遜人,其後四十年是太平盛世。到了公元五三八年的卡姆蘭之役,亞瑟與莫德雷德戰死沙場。
在第二種版本中,亞瑟只是六世紀初的不列顛戰士,以曾和撒克遜入侵者作戰而揚名。
因此,雖然完整的傳記中,只有部分似乎可以查證,但是就整體看來可能全是真實的。史學家對細節內容或有爭議,然而有異於早期的史學家的是,他們大多數均已不再懷疑歷史上的確有亞瑟其人,他因在公元六世紀時領導民眾對抗撒克遜人而揚名於世。
然而可確定的是,亞瑟的勝利與其後的和平為時短暫。到了公元六○○年,除了康沃爾(Cornwall)、威爾士與蘇格蘭外,幾乎全不列顛都被撒克遜人征服。許多不列顛人也逃遷到歐陸,在法國西北部定居,從此那個地方就叫做不列顛尼(Brittany)。亞瑟的勝利只給不列顛人帶來稍縱即逝的和平,原可預期他的威名將逐漸湮沒。畢竟,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是亞瑟的名望卻未就此畫下句點。亞瑟的傳奇為何會繼續流傳呢?
葉卡捷琳娜大帝(1)
第一章:“小母親”奪寶座
一七六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深夜,俄羅斯的所有皇室成員都一如往常,在各自所居之處酣然入睡。皇后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Ⅱ)獨自居於“逍遙津”,這是芬蘭灣岸邊彼得霍夫(Peterhof)夏宮附近的一座小閣樓。她的丈夫沙皇彼得三世(Peter Ⅲ)與他的情婦共寢於奧拉寧堡宮殿(Oranienbaum)。葉卡捷琳娜和彼得所生之子,七歲的保羅大公(GrandDuke Paul),則與他的老師一起留居在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冬宮。拂曉前一小時光景,一個高大模糊的人影穿過無人看守的彼得霍夫宮的平臺,迅速溜進漂亮的磚砌閣樓,悄悄開啟通往皇后臥室的窗戶。此人身著俄羅斯普列奧勃拉仁斯基軍團(Preobrazhensky Regiment)的上尉軍服,對於宮裡環境頗為熟悉。他叫阿列克謝·奧爾洛夫(Aleksey Orlov),是皇后葉卡捷琳娜的情夫格里高利·奧爾洛夫(Grigory Orlov)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