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羅馬軍的撤離並未使羅馬文明所造成的影響就此告一段落。畢竟四個世紀以來,羅馬文明一直是不列顛人生活的基礎。
不過,羅馬撤軍勢必使不列顛的四方之敵虎視眈眈。凱爾特人和羅馬人合組而成的不列顛人,註定要被另一支入侵的民族征服。不列顛人數百年來在羅馬帝國的羽翼庇護下,安居樂業,自衛能力因而低落。從未臣服於羅馬統治的凱爾特部落,從不列顛西邊的愛爾蘭島進犯。另一批凱爾特人與皮克特人,從北邊的蘇格蘭入侵。三支血源與文化相近的日耳曼民族:撒克遜人(Saxons)、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也由歐陸大舉來犯。
上述部落中,撒克遜人構成的危險最大。航海技術精湛的撒克遜人突擊不列顛南海岸與東海岸城鎮,沿著河流向內陸推進。他們原來的目的只是要搶掠財物,但是到了公元四五○年,他們在不列顛東南岸的據地,卻成了永久的屯墾地。羅馬文明被部落生活取代,基督教向異教神明低頭。
羅馬軍撤離後的數年間,不列顛諸領袖中勢力最大的為威爾士的部落首領沃爾蒂格恩(Vortigern)。據信,他未受到羅馬與基督教的直接影響,但在羅馬統治不列顛的最後幾年中,他曾擔任邊疆輔軍,協助保衛邊界和平,對羅馬帝國貢獻良多。羅馬撤軍後,沃爾蒂格恩經過幾次結盟與征服,控制不列顛泰半地區。
他所面臨的是生死存亡的艱難處境,當時有位史學家作了最壞打算,他對時局描述如下:
羅馬人如今已撤軍,放棄不列顛,局勢混亂而悽慘……在酷熱乾旱的仲夏,大批人群駕著馬車從蘇格蘭傾巢而出,這批來勢洶洶的人是可怕的英格蘭人和皮克特人,兩者風俗有異,卻同樣嗜血。他們發覺不列顛人的舊盟友(羅馬人)出發返國,不再歸來,遂厚顏無恥地霸佔北方。派駐哈德良長城城垛抵禦入侵外族的,卻是一支軍紀渙散亦膽小如鼠,不敢挺身禦敵的部隊,由於怠惰已久,根本不堪一擊。同時,赤身露體的敵人帶赤鉤武器挺進,把可憐的不列顛人從城牆頂活活拉下,重重墜地。這樣的死還算痛快,因為他們不必像其父兄一樣受盡活罪。
亞瑟王(4)
沃爾蒂格恩最害怕的,就是皮克特人與凱爾特人構成的威脅,因此,他和朱特族領袖亨吉斯特(Hengist)與霍薩(Horsa)締結和約。他把不列顛東南部的土地割讓給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面積大於後三者原本在此處屯墾的地區,他並且同意年年進貢。而三者
則援助沃爾蒂格恩對抗北方的入侵者。
沃爾蒂格恩的和約並沒有維持很久。天下恢復太平,但不出數年光景,撒克遜、盎格魯及朱特等三個南方部落,全部要求割讓更多土地。
沃爾蒂格恩同意割土,但提出交換條件,要求減少為維持和平而進貢給亨吉斯特與霍薩的款項。這項條件未獲接受,和約破裂。沃爾蒂格恩領袖地位盡失,撒克遜人又開始掠奪其屯墾地附近一帶,在羅馬撤軍的廿五年後,撒克遜人意圖控制全不列顛。
不列顛的領導權如今落入了安布羅修斯(Ambrosius)之手。他的王國建立在不列顛西南部,獨立於沃爾蒂格恩的勢力範圍之外。重要的是,他和沃爾蒂格恩有兩點不同。其一為,他受古羅馬組織與戰鬥的方法影響至深,他自己可能出身於定居不列顛的一個羅馬家族。其二為,他和手下的兵卒皆為基督徒。基督教在公元二世紀來到不列顛,雖然在沃爾蒂格恩的時代,不列顛島民有許多仍為信奉多神的異教徒。但受羅馬文明影響最大的貴族,似乎多半是基督徒。安布羅修斯自然不會重蹈沃爾蒂格恩的覆轍,信賴異教傭兵來保衛不列顛。
安布羅修斯率領的不列顛保衛軍,和亨吉斯特領導的撒克遜、盎格魯及朱特入侵軍,在許多方面形成對比。安布羅修斯的軍隊規模不大,仰賴中央組織制度、有紀律的訓練以及羅馬人引進的騎兵制度。不過,不列顛人作戰,是因為情勢所逼不得不如此,他們的目的是要終止對羅馬生活方式的威脅,這種生活方式帶給他們和平富足及共同的目標。他們從事的是解放戰爭。敵人則雖為數眾多,但並未採行中央組織制度,而以家族和部落形態作戰。他們對家族效忠,作戰手段殘暴,他們對失敗的唯一定義是,以未能戰鬥至最後一刻為羞恥。他們為作戰而作戰,追求的報償是到處劫掠以致富,充實自己的荷包。他們並不想發展成一個國家,或屯墾開荒。對他們來說,只要能達到致富的立即目標,一切就大功告成。此外,身為基督徒,很多不列顛人相信,現世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