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共和的悲哀:《黃花賦》的創意分析
作者:邰科祥(西北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陝西陳忠實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的歷史對很多人說來不是很陌生。因為從時間上來說它距現在不是太遠,我們往往把這一段劃歸到近代,其內容在現行的各級學校開設的歷史課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所以,只要是解放後上過學的人都不會忘記“甲午海戰”、“義和團”、“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當然也就知道鄧世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袁世凱等著名的風雲人物。加上,近些年來電影和電視劇中關於這段歷史的題材以及有關人物的反覆演義,所以,這段歷史的片段我們還是有所瞭解的。
然而,這段歷史的整個過程以及其中的很多細節包括一些隱情卻不是人人都很熟悉的。歷史著作包括教科書從來是粗線條的,我們從中只能瞭解歷史上出現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以及歷史在時間上的變遷順序,所以歷史教科書常常是簡單、粗糙、乏味、乾癟的。因為學科本身的原因,它不允許感情的成分存在也不追求細節的生動和詳實,而這些其實正是廣大讀者最需要了解的內容。對於中國近代歷史的演變過程,我們很多人感興趣的也正是這些。諸如戊戌變法是怎麼醞釀又怎麼失敗的?辛亥革命是如何爆發並取得成功的?等等。可是這些具體的情形在歷史教科書中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也往往不能令人滿意。那麼,什麼著作既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又能實現我們的好奇心呢?毫無疑問就是高質量的歷史小說。小說被巴爾扎克稱為一個民族的秘史,我想道理也就在此。特別是以一段歷史區間所發生的事件為題材的小說就更有資格作為這段歷史的補敘或者新的版本。對於廣大讀者來說,不久前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石之軒著的《黃花賦》就是一部生動的、詳實的、嶄新的中國近代史讀本。
雖然這部小說出版僅僅兩月時間,卻意外的在網上產生了轟動,讀者閱後所發的帖子已經超過200多條,我也是在偶然的機會從網上注意到這部小說的,誰知一讀起來就再也放不下,它促使我思考這樣的問題,辛亥革命的題材幾乎被人們寫濫了,為什麼石之軒仍然要舊曲新翻?看完後我總算明白一二,作者不只是為了細化歷史,他還有更重要、更獨特,更深刻的考慮。
一、替維新派翻案。
小說特別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自覺地把“保皇維新”與“革命共和”的兩條強國路線鬥爭的詳細過程表現的完整而客觀。而且作者沒有簡單的對兩派的思想、行為以及結果做出評判,而是留給讀者去品味。這種態度和做法完全符合歷史小說的創作原理,既尊重歷史又不囿於歷史,既要客觀的復現歷史的原貌又要機智的表露作者的傾向。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走向共和的歷史應該是革命黨孫中山等人的功勞與保皇派無關。所以作者應該把描寫的重心放在革命的籌劃與發動方面。但從作品中我們看到作者對改良派的活動敘述與革命的活動內容的描寫幾乎平分秋色,沒有側重。兩條線索同時進行並時有交叉,雙方的力量也曾進行了長期的論辯和鬥爭。特別是對保皇派的詳細描寫應該說是本書的突出貢獻之一。這一方面是對歷史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是留下了讓現代的讀者味之不盡的話題。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關於這段歷史的記錄,對於康梁等人的評價是不夠的,也是極其粗略的。《黃花賦》為我們提供了具體瞭解康梁一黨活動的最好的資料。我個人從中解開了許多長期困惑不清的歷史謎團。諸如,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康梁海外逃亡的過程、保皇會與革命黨鬥爭的內幕,康梁在革命勝利後的態度。
作者之所以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並沒有完全終止或拋棄這條線索而是一如既往的關注和描寫著康梁一黨的各種活動。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不願泯滅這些志士仁人的功勳,不想掩飾他對這些英雄豪傑的敬仰和讚美。的確,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對戊戌變法的參與者們給予的重視評價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錯誤的。因此,抱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段歷史以及這些人物,變法的英雄們應該得到應有的、很高的評價。可以說,他們也是中華振興的先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英,是近代先進思想的最早傳播者,是中國走向共和的功臣。這不止表現在他們執著的強國行為,更主要的是他們提出的引領中國走向共和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散發著奪目的光輝。還有如譚嗣同等“留取肝膽兩崑崙”的精神時刻震撼和激勵著後人。他們與革命黨人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