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佔支配地位的是一些心地善良而大多數能力平庸的老人。雖然他們忠於共和國到底,但是在最後過於慌張膽怯,不敢承當為了保衛共和國就必須承當的風險,當巴本派出一班士兵去摧毀普魯士的合憲政府時,他們沒有能夠行動起來,'186' 這就是一個明證。
在左派與右派之間,德國缺少一個政治上有力量的中產階級,而這種中產階級在其他國家如法國、英國、美國已證明是民主制度的中流砥柱。在民主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年中,中產階級政黨民主黨、人民黨、中央黨一共獲得了1200萬張選票,僅僅比兩個社會黨派別少200 萬張選票。但是從這個時候起,由於他們的擁護者轉向希特勒和民族黨,他們的力量日趨衰退。在1919年,民主黨還有74名議員當選參加國會,到1932年時,他們就只剩下兩個議席了。人民黨的議席在1920年是62個,到1932年只剩下11個。只有天主教中央黨自始至終保持了他們的投票實力。在1919年共和國第一次選舉中,中央黨在國會中獲得了71個席位,到1932年仍舊有70個席位。但是中央黨從憚斯麥時代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機會主義的政黨,較之社會民主黨有過之無不及,對於任何政府,只要向它的特殊利益有所讓步,它就一律加以支援。雖然它似乎是忠於共和國,忠於共和國的民主制度的,但是,我們前面已談到,它的領導人,在巴本和民族黨人還沒有搶過他們之前,就已經在同納粹黨談判要把總理一職送給希特勒了。
如果說,德意志共和國缺少一個政治上走中間路線的階級的話,它也缺少一個真正保守的政黨在許多其他國家所起的穩定作用。德國民族黨在1924年最發展的時候獲得了600 萬張選票,有103 人當選國會議員,成了國會中第二大黨。但是在當時——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幾乎所有其他時候也是這樣——他們不論在朝或在野都不願擔負責任,唯一例外是他們在20年代所參加過的兩次短命內閣。大部分把選票投給民族黨的德國右派所希望的是推翻共和國,恢復德意志帝國,恢復他們在帝國中的一切原有特權。事實上,不論作為個人來說也好,或者作為階級來說也好,共和國對右派是極其寬大的,而且考慮到右派夢寐以求的目的,可以說是格外容忍。我們已經談到,共和國允許陸軍可以保持一個國中之國,企業家和銀行家可以牟取鉅額利潤,容克地主可以用政府貸款來維持他們經營不善的莊園,而這種貸款從來沒有償還過,也很少用來改良他們的土地。然而共和國這樣寬大相待,並沒有博得他們的感激或忠誠。他們竭力破壞共和國的基礎,一直到最後同希特勒結盟把共和國徹底推翻,其心胸之狹隘,偏見之深固,眼光之短淺,即使在今日回顧起來,也不免使作者感到不可想象。
在這個前維也納流浪漢身上,保守的階級認為他們找到了一個能乖乖聽話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目標的人。毀滅共和國只不過是第一步。他們所希望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極權主義的德國,這個德國在國內能夠不再搞什麼民主的“無聊玩意兒”,剝奪工會的權力,對外能夠廢除1918年的判決,掙脫凡爾賽和約的枷鎖,重建一支'187'強大的陸軍,以其軍事力量恢復德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這也是希特勒的目標。雖然他有著保守派所缺少的東西——群眾的擁護,右派仍以為他將仍舊在他們的股掌之上。在聯邦內閣中他不是居於3 對8 的劣勢嗎?保守派有這樣優勢的地位就能夠(至少他們自己這麼想)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又不致於讓納粹黨實現其地道納粹主義的暴政。按照他們的實際情況來說,他們的確是規矩正派、敬畏上帝的一些人。
霍亨佐倫帝國是靠普魯士的軍事勝利建立的,而德意志共和國所賴以建立的基礎卻是經過一場大戰在協約國手中遭到的軍事失敗。至於第三帝國,既不靠軍事的勝負,也不靠外國的影響。它成立於和平的時期,是由德國人自己用和平的手段建立的,既產自他們的軟弱,也產自他們的力量。把納粹黨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國人自己。這一點,在1933年1 月30日中午,當興登堡總統按照完全合乎憲法的方式把總理一職的重任委諸阿道夫·希特勒的時候,很多德國人,也許可以說大多數德國人,都是沒有意識到的。
但是,他們不久就要體會到這一點了。
第七章 德國的納粹化:1933—1934年
希特勒在維也納流浪時代所形成而從來沒有忘記的理論是:革命運動取得政權的道路是同國家的某些有勢力的機構結成聯盟,這現在在實踐中完全按照他預計的那樣實現了。總統在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