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寡恥之徒為伍。他所做的是在有條件時爭取有所作為,難有作為時便將文學視為一種生命的寄託,以精美的辭章去實現表達情感的目的,藉以表現強烈的生命意識和實現個體的人生價值,“以著述當諫書”是在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條件下,司馬相如得以自我實現的最佳方式,也開了漢賦“勸百而諷一”的端倪,如《長門賦》。
關於這首賦的來歷,還要從“百金買賦”說起。武帝的陳皇后,也就是武帝小時候意欲“金屋藏嬌”的“阿嬌姐姐”被冷落長門宮以後,為能挽回武帝的心費盡思量。武帝愛附庸風雅,為投其所好,陳皇后想借獻賦來打動丈夫的心。陳皇后早就聽聞司馬相如文采賦才過人,認定他就是最佳人選,於是派人去茂陵找到司馬相如,欲重金求購一賦。面對“昔日皇后”的盛情和器重,司馬相如難以推託,寫下了滿篇皆是濃濃失意和哀傷、又婉轉而纏綿,令人為之黯然神傷的《長門賦》。據說,武帝看了陳皇后進獻的《長門賦》以後,深受感動,陳皇后的處境也得以好轉。
《長門賦》是賦史上第一篇描寫被鎖閉深宮中的婦女的作品,表現她們的孤獨和哀愁,以情景交融的筆觸,把人物感情的起伏跌宕寫得維妙維肖,委婉動人,成為後世宮怨文學的先河。司馬相如寫作這篇賦的起因,並不單純是對於失寵皇后的同情,而是以後宮女子的悲慘遭遇來寄託個人身世之感慨,也間接表達了對武帝只重用能征戰沙場開疆拓土的武將而棄文人於不用的用人偏好的不滿,希望皇上能給文人一個大展拳腳的機會。文中假託一位失寵嬪妃的口吻直抒幽怨情懷,美人容妍而被棄與文士有才而不見用何其相似,那位佳人盛裝以待君王;卻遲遲不見君王的車輦幸臨;她登蘭臺以望其行蹤;卻只見浮雲四塞;於是只能援雅琴以寄愁思;琴聲婉轉淒涼;令聞者悲傷流淚。弦外之音訴說和感慨的是作者和當時大多數文人與這位美人相似的遭遇,相似的命運!
司馬相如一生既風流不羈,又桀驁不屈;既有文采,又不甘心做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既希望被重用,又不願阿諛奉迎,他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了文人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文人的高風亮節,其文學成就和做官為人都不愧於魯迅先生的評價:“不師故轍,自攄妙才,廣博宏麗,卓絕漢代!”
(張 華)
投筆從戎——班超(1)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少有大志,略涉書傳。善辯,不修細節,孝敬恭謹,“不恥勞辱”。他以武功立身,但卻出身翰墨世家。父班彪,是一位才氣橫溢的史學家,東漢初,任徐縣令,因病免官,便專力從事史學。因感於《史記》所記史實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乃收集史料,採錄前史軼文遺事,作《後傳》,不幸去世。兄長班固承父遺業,在《後傳》的基礎上,用畢生精力修成《漢書》。妹妹班昭完成了《漢書》的未竟之篇,並著有《東征賦》等名篇。這是一個學術空氣十分濃厚的家庭。班超先是東漢時伏案修史的一名小小文官,後成為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因安定西域功勳卓著,被朝廷封為定遠侯,從此,彪炳青史。
家族中的“另類”
公元32年,班超降生在關中地區一個儒者之家。在楚語中,“班”這個字的本意是“老虎”,這也許暗示了班氏族人內在的勇猛與弘毅。後來,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因此不無自誇地說自己的家族“家本北邊,志節慷慨”。然而到了此時,這種“勇猛弘毅”的豪氣已被掩藏在儒家的修身養性之下。關中素以民風剛健,勇敢無畏,孔武有力而著稱,而其家族數代以來一直以書香門第享譽於世,其父班彪更是當時最著名的“鴻儒”。
這種差異在班超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他也被培養成一個儒生,從小接受父親嚴格的教誨,飽覽詩書。史載其“有口辯,而涉獵書傳”,博學多才且“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但相比他那天才早慧的哥哥班固及妹妹班昭,他在學問方面似乎稍遜一籌,但他那不修細行、曠達俊朗、果敢勇毅的個性使其成為家族中的“另類”。
在班超三十歲時,他的家庭遭到意外事變。正當哥哥發憤編著《漢書》的時候,有人向皇帝告發其“私修國史”,因而被捕入獄。班超隨之進京營救,他向皇帝上書鳴冤,並得到召見。他為了替哥哥辨明冤屈,向漢明帝說明其兄修《漢書》的目的是頌揚漢德,並無毀謗朝廷之意。漢明帝對班超的學識和口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也是因此,明帝親自審查了那些被指控為“大逆不道”的著作。由此,班固的作品得到皇帝的嘉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