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頁)
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詩文暗含悔恨之意,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於“社稷山河都為大臣所誤”,並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風流享樂才導致了亡國和自己成為階下囚的結局。
趙佶被囚禁了九年後,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公元1142年,宋金根據協議,將趙佶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祐陵,立廟號為徽宗。
(李 飛)
txt小說上傳分享
愛國詩人——陸游(1)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少年坎坷 懷才不遇陸游生於金兵入侵,戰亂將起的年代,他出生在父親赴京上任路上、一葉風雨交迫的舟中,這似乎引證了他坎坷的一生,真是很有象徵意義。
陸游父親陸宰進京後被任命為京西路轉運副使,負責澤州、潞州一帶軍隊的給養,然而第二年四月,陸宰就突遭免職,一家人只得南歸故里。其時正值金兵大軍壓境,北宋將亡,沿途兵荒馬亂,陸游一家歷盡艱辛苦難,終於渡過淮水,再由運河到達杭州,然後回到山陰。父親陸宰,是很有民族氣節的官員和學者,朝廷南渡後,他便回到家鄉著書了。
陸游長大後追記這段歷史:“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淮邊夜聞賊馬嘶,跳去不待雞號旦,人懷一餅草間伏,往往經旬不炊爨。”後來他寫詩自述說:“少小遭喪亂,忘意憂元元(指老百姓)。”他終身主張驅逐金人,收復失地,解救淪陷區人民的痛苦,這一思想根源就在於此。
陸游十六歲時與從兄靜之、升之等赴臨安(即杭州)應試,結果不第。其有詩云:我年十六遊名場,靈芝(寺)借榻棲僧廊,鐘聲才定履聲集,弟子堂上分兩廂。
燈籠一樣薄蠟紙,瑩如雲母含清光,還家放學竟末暇,歲月已似奔車忙。
已頗有文名時年十九歲的陸游又來到杭州,志在考上第二年的進士舉,故在臨安過年。
紹興十四年上元節,在臨安過年的陸游與舅舅唐仲俊等在京城觀燈。陸游見識了京都繁華,也更激起愛國情懷,當年春試應進土舉,在試卷中慷慨陳述,主張抗金,收復中原,卻被當權的秦檜等主和派所排斥,又不第。
二十九歲的陸游再度到杭州,參加兩浙轉運司的“鎖廳試”。按宋代規定,凡現任官應試進士,稱為“鎖廳試”,由於陸游其時已蔭補為登仕郎,所以參加“鎖廳試”,若透過這場省試,第二年就可參加殿試了。陸游為實現救國願望,再次在試卷上宏論抗金,力主收復中原。這年省試主試官是兩浙轉運使陳阜卿,看了陸游激情洋溢的試卷後,毫不猶豫的擇定陸游為第一,得了第一的陸游意氣風發,做七言詩一首:家住東吳近帝鄉,平生豪舉少年場。
十千沽酒青樓上,百萬呼廬錦瑟傍。
巧的是秦檜的孫子,已官居右文殿修撰的秦壎也來參加“鎖廳試”,這下子陸游搶了宰相愛孫的風頭,秦太師暴跳如雷,一面派人追究陳阜卿,一面挑選可靠親信組成禮部考試班子,一定要讓自己的孫子當上狀元。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愛國詩人——陸游(2)
於是,省試第一的陸游次年再次來杭州參加禮部試就沒有那麼好運了,端坐在學案後面的考官都是太師的人。陸游在試卷裡依然提出了堅決抗金、收復故土的主張,言詞激昂,文句工整,是篇絕佳文章,但終因與大權在握的秦檜等主和派觀點衝突,同時還因遭秦檜嫉恨,所以這場“公平”考試的最大冷門就是漕試第一的陸游名落孫山。
最後殿試時,高宗見到秦壎的論述都是秦檜的語調,不覺氣悶降為第三,而點張孝祥為狀元。但這次黜落還是使陸游心灰意冷,對於官場和科場的黑暗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此也就不在在意科舉考試了。
沈園絕戀 曠世情緣四年一度的貢舉終於落下了帷幕,榜上有名的和無名的都收拾行囊,各奔東西,春風得意的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