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嶺南仨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奈米崛起正文卷第七百六十五章蟹的故事時間如那滾滾長江,向未來奔騰不息。

不知不覺之間,又來到了2021年農曆的八月份,隨著聯邦的崛起,農曆在世界範圍內受重視程度,越發巨大起來。

南大洋。

這是近幾年才正式命名的大洋,位置就在南極洲周邊,聯邦在南極洲和南大洋的開發,主要是保護性開發為主。

作為全球變冷過程中,少數沒有受到太少衝擊的區域,這裡今年也熱鬧了起來。

一艘15萬噸的核動力遠洋捕魚船,此時正在在南大洋的阿蒙森海外側,這裡的平均水深達到600~1000米,是一片不小的海盆。

此時北半球正值中秋,而南半球卻是開春,由於黃石火山事件的影響,南極洲之前擴大的冰蓋,又再一次縮小了一些,不過沒有退回2016年之前的冰蓋線。

捕魚船過來這裡,並不是捕捉南極磷蝦,也不是看上鯨魚、海豹和企鵝,而是為了帝王蟹。

沒有錯,是為了帝王蟹。

或許很多人非常疑惑,不是說帝王蟹原產白令海嗎?怎麼南大洋也有?

實際上,不僅僅南大洋有帝王蟹,在北大西洋同樣有帝王蟹,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是老毛子時期的研究人員從白令海帶過去的。

而南大洋的帝王蟹,目前還不能確定出現原因,但是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人為放養的;另一種則是之前全球變暖過程中,詭異暖流從北太平洋裹挾過來的。

不管它們是如何過來的,帝王蟹對於南大洋海域而言,是典型的入侵物種。

這艘名為“星海15號”的核動力捕魚船,也是聯邦進入農業工廠時代後,設計的少數漁船之一。

其實現在聯邦的各大水產公司,都以規模化養殖為主,出海捕撈自然水產品的情況,正在逐年減少之中。

而類似於星海15號這種大型捕魚船,就算是進行捕撈作業,也需要拿到海洋部的配額,不然是不能隨意捕撈野生海洋動物的。

這一次拿到南大洋的帝王蟹捕撈配額,其實也是南大洋的帝王蟹有氾濫成災的跡象。

船長和捕魚經理正在駕駛艙內,看著偵察潛艇反饋回來的資料,這個海盆內的帝王蟹不在少數。

捕魚經理王漢彪拿著海洋部的調查報告,臉色有些無奈的說道:

“今年秋季的勘測資料顯示,這片海盆的帝王蟹大概在75~90萬隻左右,現在看分佈密度,估計不下於150萬隻。”

“好像還上爬了一百多米。”船長張鵬提醒道。

實際上,帝王蟹的生長區域,通常在深度800~1000米的海床中,除非南大洋的海水溫度上升,它們才會向上發展。

目前在南大洋的7個海盆中,都發現了帝王蟹的蹤跡,只是族群規模有大有小。

在南大洋沒有天敵存在的帝王蟹,一旦在這裡紮根,後果就是吃光海底的絕大多數動物和海藻。

因此必須人工減少帝王蟹的數量,將其族群在南大洋的規模,壓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內。

實際上,星海15號捕魚船過來南大洋捕魚,這是一項虧本生意。

現在帝王蟹的白令海和南太平洋區都有養殖場,年產量帝王蟹15~20億公斤,平均到聯邦總人口上,也差不多每人07公斤左右。

捕撈自然的帝王蟹,成本其實比養殖還高很多。

現在聯邦境內的帝王蟹,市場零售價也才3~5信用點每公斤,而星海15號哪怕一趟下來,順順利利將10萬噸的冷凍艙裝滿,同時也順利批發出去,總收入最多15億信用點。

問題是船隻折舊費、員工工資、補給物資、裝置折舊費、包裝和二次運輸,加起來都要13億信用點左右。

看起來可以賺2000萬左右。

但問題是自然生長的帝王蟹有大有小,加上中途的路損,市場飽和等問題,以及他們根本捕撈不到10萬噸帝王蟹,虧損基本是明擺著的事情。

實際上,星海15號是不透過帝王蟹出售賺錢的,而是靠海洋部和生態部的財政補貼。

要不然,南大洋海域的帝王蟹最多隻有900~1200萬隻,全部撈上來都不一定有10萬噸。

偵察潛艇探測了海盆中的帝王蟹數量後,捕魚經理王漢彪拿起對講機吩咐道:

“開始作業,丙136錨點,下網。”

“收到。”

機械臂就巨大的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關於成為魔王這件事

關於成為魔王這件事

貓寬
關於關於成為魔王這件事:關於關於成為魔王這件事:『首先恭喜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你成為了新一任的魔王……不,或許該默哀才是,因為這代表你這輩子沒指望了,會死得很慘很慘!』---引述自第三任魔王遺留日記開頭。無頭騎士(痴女):「魔王大人,您今夜需要屬下侍寢嗎?」人馬(正義廚):「主君,請端正您的言行舉止,您象徵著魔王城的對外形象。」天使(醬油黨):「吾餓了。」許墨(魔王):「不好意思,我手下的腦袋好
歷史 連載 17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