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之一剖決,便已竭盡無餘了。若夫子與鄙夫言時,留得些子知識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體即有二了。”
一個學生說他在私意萌動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立即克服。陽明說,你那個知得,“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的工夫。”
學生問:“‘思無邪’一言,如何蓋得三百篇之意?”陽明說:“豈特三百篇,六經只此一言便可該貫,以至窮古今天下聖賢的話,‘思無邪’一言也可該貫。此外更有何說?此是一了百當的功夫。”這種純潔思想的努力,是種宗教化的獨斷論話語。
問:道心人心。他說:“‘率性之謂道’便是道心。但著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無聲無臭,故曰‘微’。依著人心行去,便有許多不安穩處,故曰‘惟危’。”
但是人心又必須活潑潑的,不活潑的心便是死心了。大熱天,他拿著扇子,也讓學生用扇。學生說不敢。他說:“聖人之學,不是這等捆縛苦楚的,不是裝做道學的模樣。”
譬如他跟學生這樣講孟子和告子的不動心:孟子說不動心是集義,所行都合義理,此心自然無可動處。告子只要此心不動,是把捉此心,將他生生不息之根反而阻撓了。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並無餒欠;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
心學的思維方法就是領會感受法,譬如一個學生覺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是說自家心性活潑潑地。這已經是發揮性的理解了,陽明還要再度發揮:“須要時時用致良知的工夫,方才活潑潑地,方才與他川水一般。若須臾間斷,便與天地不相似。此是學問極至處,聖人也只如此。”不但要與天地一體,還得時時與天地一體。一旦不一體了,便又回到了凡俗世界。
所謂做功夫,或者說學問功夫,就是為了脫俗諦之桎刳,“於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這個還是可以做到的,只有生死念頭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儘性命之學。”
過得了生死關,才算修行成了。也就算從自負其屍、雖生猶死的行列超度出來。找到了日子值得一過的支撐點,差不多等於起死回生了。這也就是成仁成聖了吧?至少可以算個一般形容詞意味上的“志士仁人”了。
有個學生問他《論語》中的“志士仁人”章的義理。他說:“只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是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學者要與此等處看得明白。”
一個剛到不久的學生問:“欲於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革,掃除廓清,恐是挖肉做瘡否?”
陽明“正色”說道:“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還用得著。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方子。”
那個學生慚愧無地。過了片刻,陽明說:“此量非你事,必吾稍知意思者為此說以誤汝。”
在坐者皆“悚然”。「引文均見《傳習錄》下」
——
8.自我擔當 樂以忘憂
時光荏冉,到了嘉靖二年,他除了講學就是親近自然,陶然忘機,泰然自處,已然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了。
對學生,他是因勢利導因材成就,狂者就從狂處成就他,狷者就從狷處成就他。需要剪裁,就反言棒喝,需要鼓勵,就發起他的自信。他的基本教學原則是:“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那個狂簡的王艮,出遊回來,陽明問他何所見?他說:“見滿街都是聖人。”陽明說:“你看滿街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
另一個出遊歸,跟老師說:“今日見一異事。”王問:“何異?”答:“見滿街人都是聖人。”王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
問同答異,針對各個人的不同的坎兒“反其言而進之”,這才是單兵教練的素質教育。與蘇格拉底的街頭對話,佛陀的菩提樹下談心,大約相去不太遠。他是在模仿孔子。
他的學生應試回來,沿途宣講老師的哲學,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陽明說:“你們拿一個聖人去與人講學,人見聖人來,都怕走了,如何講得行。須做得個愚夫愚婦,方可與人講學。”
他還有個危險的論調:“與愚夫愚婦同的,是謂同德。與愚夫愚婦異的,是謂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