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了這種安排之外,執政期間,周公對政治對手也是心狠手辣的。管叔、蔡叔對周公當核心有不滿情緒,周公當時沒有說什麼。後來,“管叔、蔡叔果然造反”——歷史上是這麼說的,不過這麼簡單的記載,不好說究竟有沒有周公暗中的安排,反正很令人懷疑。此時周公馬上做《大誥》以告天下人——看看,我可是被迫的啊,正義的啊——然後將管蔡剿滅。
另外,他很注重輿論宣傳,幾個關鍵時期都發表評論員文章《君姡А貳ⅰ都魏獺貳ⅰ娥符^》,來統一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思想維護社會穩定,表達自己沒有權力圖謀的決心。
所以,周公的“聖賢”,是用實力說話的,是外表忠厚心裡有數的,完全不是息姑那種傻乎乎只知做好人好事不知防範,謹尊聖訓而完全讀不出聖訓背後沒說出來的話的人。教別人做好人的聖賢書,把世界講成一個美好的跟童話一樣五講四美的地方,*裸的鬥爭半點沒提,結果呢,把好人息姑給害死了。
獨立評論人
春秋時候的吳國有個著名的賢人——名垂千古的那種,叫季札,是吳王壽夢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壽夢從他小就很看好他,打算讓他接任自己的職位,但是季札拒絕了。於是壽夢臨死之前,只好把王位傳給了大兒子諸樊。
諸樊也想拉季札進政治局,擔任領導角色。等父親喪期滿後,他提出要把職位讓給季札,季札推辭了。擔心季札懷疑合法性不夠的諸樊就組織了一個“國人堅決擁立季札”的活動,群眾代表紛紛在鏡頭前表態支援季札進入政治局,沒想到這番逼宮沒有讓季札順水推舟,卻把他乾脆推出了決策圈。他拋棄了家室,跑到鄉下耕種,以表達自己不願入朝的決心。看到這種情勢,諸樊只好暫時放棄了。
過了13年,諸樊去世,臨終前,為了安排好季札做接班人的問題,他沒有把王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打算一個弟弟一個弟弟地傳下去,直傳到季札不可。
按照這個安排,17年後二弟餘祭去世,王位傳給了三弟餘昧,4年後餘昧去世,要把王位傳給老四季札,可季札竟然又不要,並且逃奔到國外。吳國人民看到這個結局,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安排老三餘昧的兒子僚當了國王。直到王位問題妥善解決,季札才重歸故里,承擔了個使臣職位。
季札為什麼死也不肯當頭兒呢?經過仔細研究,我發現,其實他是為了做一名可以自由批評的無黨派人士。
老大諸樊執政時期,季札曾出訪各國。到了音樂大國魯國,魯國為他演奏演唱了各國著名歌曲,在聽完每首之後,他都對歌曲所屬的國家進行了一番評價:周朝教化很有基礎,可惜沒能達到盡善盡美;鄭國政令苛細繁瑣,人民無法忍受,恐怕會先滅亡;齊國遠景不可限量;陳國沒有良君主政,恐怕不能傳承久遠……
然後他去了齊國,又摻和人家的國政,跟一個當權派討論該國大事,以旁觀者的身份指出該國即將出現內亂,當權者必須交出權力才有可能避免事端——他的這番評論果然幫助該當權派躲開了一場禍事。
然後他去了鄭國,去了衛國,去了晉國……到處結交政壇人物,褒貶該國政治是非,做演講、做訪談、做顧問,很是過了一番評論之癮。
後來僚做國王之後,他又獲准出使晉國,觀察各國政情,後回國彙報。只可惜那時聽他彙報的人僚已經死了,他是在僚的墳前彙報的。
由上面可以看出,季札之所以拼命避免成為黨內人士,就是為了能夠不受影響、不受壓力地做一個政治觀察家、政治評論家,保持足夠的獨立性。而一旦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導層,必然要為維護國家利益考慮,必然要為自己位置考慮,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還怎麼保證真實客觀公正呢?
周氏牙防組
強人有強人的活法,弱者有弱者的道路,那些不好說強還是弱的,也有他們自己的歪門邪道,反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資源吃資源嘛,實在什麼都沒的吃了,還可以吃歷史。
曾經大名鼎鼎的周朝後來衰弱的時候,就走了這樣一條道路。
由姜子牙帶領的以周武王為核心的革命隊伍建立的周朝,曾經代表了最廣大群眾的利益,代表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但從喜歡褒姒的那個周幽王開始,中央政府日漸衰落,當年分封的諸侯們慢慢強大起來。這些諸侯經濟基礎雄厚了就謀求上層建築,於是彼此間勾心鬥角乃至你爭我奪越來越頻繁,一個接一個成為實際上的老大。強的稱霸天下,弱的只好靠拍馬屁過日子。失去權力又沒有經濟支柱的周室此時沒人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