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你倒是慢點呀,他可好,慢不下來了,自己嘴裡嘀咕:“離著不遠了……我看你要找倒黴呀……越來越近……你倒是躲開呀……非撞上不可呀……到跟前了……還有十步……五、四、三、二、一。”“咣”,這下撞的,這人吧唧就趴下了。舅爺還說呢:“怎麼樣!撞上了吧?”這人起來就急了:“你怎麼拉車!”一抬手就要打他,這個躲捱打,也是技術,要是別人,一低頭,就過去了。舅爺不懂呀,一看手來了,他手裡握著車把呢,一抬手,拿車把一擋,這人手正打在車把上。“喲!真疼!”舅爺樂了:“哈,沒打著。”這時候,後邊過來一個人,一抬手,啪,給他一嘴巴,舅爺傻了:“你怎麼打我呀!我也不認識你。哎,看你眼熟呀!你!哎,你不是坐車的嗎?你怎麼回事呀?”“我怎麼回事!你揚車把,我摔後邊去了!”
………
北京洋車(2)
………
這熱鬧呀!
***************
*《郭德綱話說北京》PART3
***************
進少支多,入不敷出,幾乎成了清朝末年旗人的真實寫照。這些旗人無生計可做,真是成了些無事可做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破落一途。破落的旗人下場悽慘,顏面難顧,實在是難以入目。不過,在清朝興旺時候,旗人的規矩禮節,排場派頭可是非常講究的。今天,咱們就講一個旗人的故事……
………
藥鋪與庸醫(1)
………
有這麼句話: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有了病要抓緊治病,養病如養虎,虎大要傷人。
自民間傳說,神農嘗百草以來,世間便出現了醫生這個行業,也出現了藥鋪這種生意。
北京的藥鋪以西鶴年堂為最早,始於明朝。但西鶴年堂曾多次更換鋪主,而開設時間稍晚的同仁堂卻一姓相傳信用昭著,至今仍享盛名。
同仁堂藥鋪的主人姓樂,幾代人都是郎中,以行醫賣藥為業。樂尊育是樂家的第四代,曾在太醫院當過差。由於他“秉性樸誠,居躬簡約”,因此,樂家由他開始發跡。至於樂家何時開設同仁堂一事,樂家十世人樂印川之孫在藥目中說:“於康熙壬午歲在京都正陽門外大柵欄南設立本堂字號。”康熙壬午歲是1702年,因此,同仁堂藥鋪從設立到今天,約有三百年曆史了。
同仁堂盛名長久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昔日它與清代宮廷和官府建立了特殊的關係。晚清時,西太后下詔,讓同仁堂直接為宮廷製藥,所以同仁堂得到特殊的優惠待遇。它之所以能享譽長久,還與它的藥品質量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六十年代曾經發現了一批儲存了幾十年甚至百多年的同仁堂中成藥,這些藥香氣濃郁潤而不幹,就跟近期製作的一樣。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同仁堂的藥品質量了。
同仁堂製作丸、散、膏、丹、藥酒之方,都是經過名醫審定和實踐後才確定下來的。
同仁堂製藥選料很嚴。從選料上看,什麼地方產什麼東西,是和療效有密切關係的。比如,紅花得用藏紅花,本地的草紅花不行,陳皮得用廣東的,咱們這的那叫橘子皮,您得上土筐找去。此外像什麼青海大黃、陝西當歸、四川黃連、山東牛黃、廣西肉桂等等,都是專門收購地點。
除了在選料上下工夫外,在製作成藥過程中,嚴格按照古法炮製。樂家的祖訓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由於同仁堂的用藥考究信用昭著,所以在北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城裡的人看病都認大藥鋪。可是出了城呢?農村裡有人病了也好辦,有“衛生院”,衛生院治不了轉縣醫院,縣醫院治不了轉市醫院,市醫院治不了,轉省醫院,省醫院治不了可以請專家會診,專家會診也治不了,那……那就轉火葬場吧!
現在醫院、藥店遍及城鄉,治病方便。在舊社會,農村人得了病,困難了怎麼辦?沒醫院哪!那年月,有一種冒牌大夫,連扎針帶賣假藥,鑽空子。清光緒年間,有這麼一個冒牌大夫賣假藥,穿得挺文明,長袍短褂,有個藥箱子,還自己不背,僱一個徒弟揹著,“僱”個徒弟?對了,不是收徒弟,收徒弟跟他學什麼呀?學治病,連自己還不會呢。
臨時僱個小孩,十二三,大了不要,太大就懂事了。倆人一進村,找個人多的地方,他拿一個串鈴,一搖,說上了:“眾位呀,敝人初到貴寶地,我是祖傳世醫,專治頭疼腿疼、腰疼、膀子疼、食積、奶積、大肚子痞積,百病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