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浴拔幕�泵�迕��摹案錈�保�冶惶�狹慫�健八拇笞雜傘保�礎按竺�薄ⅰ按蠓擰薄ⅰ按蟊緶邸薄ⅰ按笞直ā保┑謀暱�壞�悄茄�淖雜篩�居胱雜芍饕邐薰兀��皇恰昂次賴淖雜傘薄ⅰ爸矣詰淖雜傘薄ⅰ耙煌車淖雜傘薄K檔降祝�雜芍饕宓淖雜桑�聳腔�謁枷虢夥擰⑷誦越夥擰�*、平等基礎之上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僅要求尊重每個個體生命的價值,同時也要求尊重人類普世的價值觀。所以,自由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但首先是權利。
很顯然,自由對於我們今天的知識分子和一般民眾而言,早已經不是一個該不該追求的問題,而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和一個觸手可及的現實問題。王小波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受到眾多青年讀者的歡迎,顯然與其一貫堅持的自由主義思想有關,他用他的文章告訴我們自由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獨立思考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如同他所敬佩和嚮往的那隻“特立獨行”的豬。
有的作家曾經紅極一時而很快被人遺忘;有的作家終生默默無聞,卻在離世後讓人無法忘懷。王小波就是一個讓我們永遠無法忘懷的作家,儘管在我眼中他也許不是一個最棒的作家。
(初寫於2004年2月,重寫於2005年10月28日)
從哈耶克到顧準
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沒有比知道我們怎麼努力也不能使情況改變這件事更使一個人的處境變得令人難以忍受的了。”當我在其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竟至整夜失眠,因為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們自己本土的一位已故思想家顧準。
也就是哈耶克榮獲諾獎那一年(1974年)的11月15日下午,身心交瘁、癌病纏身的顧準已經明確知道自己即將走完生命的最後歷程,於是他很平靜地向其弟陳敏之交代了自己的身後事。其中有這樣的話:“我於學問、政治已無能為力,這是我唯一的遺憾。我熱愛生活,我知道生活在人間的日子已經有限,我將勇敢地迎接死亡的來臨……”。第二天,顧準認為上述兩句話是空話,便要求陳敏之從遺書中刪掉了。在我看來,恰恰是這兩句話才最代表了顧準生前悽楚與無奈的心境。
對於顧準來說,1952年在“三反”運動中第一次被打倒,就是“災難開頭就停不住腳”了:兩次被打成右派,勞改苦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貧病交加……所有這一切的人間苦難,顧準都以非凡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挺過來了,或者說“忍受”過來了。可是,當希望與理想距自己越來越遠的時候,當意識到生命已無法挽留的時候,顧準也只好用“無能的為力”來聊以*了,但他畢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者,他知道既然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了,表達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他決然地刪掉了發自心底的遺憾。
我發現,思想家不同於凡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不必親身經歷,就可以總結出人類的經驗,尤其是人類的苦難經驗。比如,我們知道哈耶克並沒有在他所謂“通往奴役之路”的體制下生活的經歷,因為早在二戰爆發前的1931年他便從奧地利移居到了英國;但是他卻極清醒地預見到了生活在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人民和計劃專制下的俄國人民的不幸命運。我相信,後來發生在中國的悲劇,也是哈耶克早已經預料到的事。至於顧準,雖然生活在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卻對於公元前400年前後發生在古希臘雅典城邦的*制度發生了濃厚興趣,並且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由*制度之於我們人類進步的意義。
如果僅從學術角度而言,顧準的學術成績無論如何也是無法與哈耶克高山仰止的學術成就相比的;但是顧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更令我們感動。他不僅擁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感,立志做一個“用鮮血做墨水的筆桿子”;而且真正具有現代思想和眼光,他了解和篤信自由與*的普世價值,他也知道自己多災多難的祖國未來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直到今天,顧準的思想和思考的結論仍然對於我們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李慎之先生曾經這樣評論顧準:當人家在問起20世紀下半期中國有沒有獨立的、創造性的思想家的時候,我們可以沒有愧色地回答“我們有顧準”。
感謝哈耶克,是他讓我們對本土思想家顧準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更感謝顧準,是他讓我們懂得了無論在多麼艱難的處境下,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都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
讀書人的清高
長期以來,人們對“清高”一詞的理解多含貶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