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連外圍參與者都算不上。布什及其政府成員不斷聲稱美國是“處於戰爭中的國家”。華盛頓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正在打仗,而整個國家非常安心,就像沒有發生什麼戰爭一樣。
士兵們在打仗,人們卻在消費。美國只擁有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的不到3%,但是全世界每生產4桶石油,美國就要用掉1桶,進口石油佔全美國每日需求的60%,而且還在增加。個人儲蓄率一直下滑,2005年,它降至零以下,且未見改觀。總體來說,美國人現在的支出多於收入。到2006年,年度貿易赤字達到驚人的8 180億美元。第二年,公共債務總額超過了9萬億美元,或者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70%。
許多美國人的確在盡情享受生活,至少21世紀初是這樣的。2006年2月,《紐約時報雜誌》發表了一篇措辭尖銳的文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自由是買更多東西的代名詞嗎?”透過“9?11”前後的行動,數千萬美國人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是美國的自由,還是伊拉克的自由(3)
鑑於消費傾向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傳動軸,布什政府非常歡迎普通公民忽視戰爭、返回購物中心。可是,一旦伊拉克戰爭顯示出“震撼與威懾”的不足,就沒有顯而易見的方法把這個消費帝國轉型為全球解放帝國了。“9?11”之後的美國,青年男女的愛國*只不過是涓涓細流而已。沒有父母願意獻出兒女為布什打仗。對於“9?11”事件帶來的恐怖,多數美國人選擇了一種“有限責任”版的愛國主義,即熱衷於在車貼中宣揚自己的愛國心,而不願背起行軍揹包。
如果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速戰速決的話,也許能夠暫時緩解揮霍浪費造成的危機。但是,說得委婉些,這場戰爭沒有按照預定劇本進行。
在2003年4月28日到2006年2月22日之間,伊拉克戰爭出現了破綻。在這個時間段內,美國人揮霍浪費帶來的外交政策負面影響變得無可爭議。此前,輕率的美軍士兵在費盧傑朝著示威人群開火,打死十幾個伊拉克人。如果說伊拉克這場混亂有開關的話,這個事件就是。此後,恐怖分子炸燬了薩瑪拉金頂清真寺,引燃了即將爆發的遜尼派、什葉派內戰。在費盧傑事件之前,布什政府還能讓自己相信其大戰略依然可行。甚至一個月之後,傲慢的白宮官員還在自吹自擂:“人人都能去巴格達,真正的男人去德黑蘭。”到薩瑪拉爆炸事件發生的時候,事態的發展未給這種幻想留一點情面。“真正的男人”只好躲藏在了巴格達壁壘森嚴的“綠區”裡。
隨著伊拉克局勢的惡化,虛偽與能力之間的差距變得非常明顯,讓人痛心。一代人的揮霍浪費帶來了戰略上的破產。布什政府本指望依靠美軍的高質量優勢彌補數量不足。可是,敵人並不合作。
雖然美國是一個擁有3億人口的富裕國家,但縮小手段與目的的差距依然是艱鉅的任務。2005年2月,《洛杉磯時報》專欄作者邁克斯?布特(Max Boot)建議軍隊“從布達佩斯到曼谷、從開普敦到開羅、從蒙特利爾到墨西哥城廣泛開設徵兵站”。布特建議布什政府組建外國僱傭兵“自由軍團”,這並非故意地表明瞭問題之深。如果五角大樓需要在開普敦和開羅的大街上搜尋兵源,局面顯然已經非常可怕。
美國缺少士兵,也缺少資金。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拖延越久,成本就越為高昂。2007年,為了維持軍事行動,美軍駐巴格達司令部每週要花掉30億美元。同年,伊拉克戰爭總成本達到5 000億美元,有人已經估計最終賬單可能至少達到2萬億美元。
雖然這些數字廣為報道,但它們對華盛頓幾乎沒有任何政治影響,表明揮霍浪費習性已多麼病入膏肓。國會對預算不平衡的反應不是開源節流,而是不斷悄悄地提高債務上限,2002~2006年達到萬億美元。不知道未來幾代人能否搞清如何支付這些賬單。
所有這些赤字使人惴惴不安地猜測可能會出現類似於“大蕭條”的經濟崩潰。不管這些擔憂有什麼必要,這裡的問題不是會對美國經濟產生什麼影響,而是外交政策已經出現了什麼情況。
2007年,美國軍隊和資金都已經入不敷出。根據傳統的想法,在伊拉克問題上,的確“沒有好的選擇”。但是,美國人頑固地認為,解決這個國家在波斯灣的問題的辦法只在波斯灣而不在國內,從而限制了可能選擇的範圍。如果有人建議美國少擔心國外事務,多關注如何整頓好自己的家園,馬上就會被*黨、共和黨等政治精英們厲聲指責為“孤立主義”,這是假想中美國人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