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使不完的勁兒”。但是,來到比格不久後,王傳福發現這裡或許並不是他實現夢想的地方。 在王傳福擔任比格總經理不久後,他就發現了一次能夠使比格騰飛的機會。他在後來回憶時曾提到:“1993年我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中看到,世界電池製造大國日本宣佈放棄鎳鎘電池的生產製造,而這將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我當時就意識到中國電池企業將面臨前所未有、千載難逢的機會。” 眾所周知,日本是電池生產製造大國,雖然它宣佈要退出鎳鎘電池生產製造的市場,但這並不代表鎳鎘電池沒有市場。實際上,因為鎳鎘電池經濟耐用的優勢,它在市場上還存在著很大需求。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哪家電池企業可以承擔起以前日本電池生產廠商的鎳鎘電池生產訂單,它就可以迅速崛起。 因為王傳福是電池領域的專家,所以在第一時間看到了商機。於是,他認為未來比格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生產鎳鎘電池。但是,他只是一個北京有色金屬總院任命的總經理,對於企業的未來發展他並沒有決定權。他必須要得到上層主管部門的同意才能將比格轉型為生產鎳鎘電池的公司。但是,因為受體制侷限,在經過漫長的等待後,王傳福對比格未來的發展戰略並沒有透過。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像王傳福一樣的身份尷尬,比如青島啤酒的掌門人金志國。因為青啤是國資委所有,金志國也是政府任命的,所以,他沒有更多權力對青啤做一些發展上的轉型決策。他戲稱自己是青啤的“看門人”,而媒體則評價他是“戴著鐐銬在起舞”。與金志國不同的是,王傳福並沒有忍受這樣的身份尷尬,他不久後就要“揭竿而起”了。 初到深圳時的夢想與激情被現實擊得粉碎,眼看著發展的大好時機就要錯過,王傳福更多的是無奈與沮喪。在經過幾夜的掙扎後,他選擇了辭職單幹,以此來擺脫體制對他的束縛。 從總經理到“個體戶”,王傳福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他的想法很堅決,就是要成立一家生產鎳鎘電池的企業。可是,對於王傳福的此番抉擇,很多人都很不理解,放著好好的國企老總不幹,幹嘛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獨闖江湖呢?對此,王傳福曾經說:“我看到國有企業的弊端,缺乏那種對人才個人利益的考慮,責任大利益小,在把一項技術做到成熟後很可能憑一張紙,沒有說明就把人才調走。” 從國企出走容易,可是,出走以後的王傳福又該怎樣實現他的創業夢想? 與一般的創業相比,在電池生產行業創業似乎更為艱難。首先,生產電池的核心技術一直被日本企業壟斷,中國企業想研發出自己的技術相當困難。其次,購買一條鎳鎘電池的生產線至少需要幾千萬的投入,而如果要建一間配備全自動化裝置的電池製造工廠要幾十億元。王傳福又該怎樣突破這樣的資金瓶頸?更何況,王傳福並沒有更多的創業經驗和管理經驗,除了自己創業的決心與十幾年來所積累的電池技術,他一無所有。 當面對這一切困難的時候,幾乎沒有人不懷疑王傳福是一個瘋子,他走上了一條創業的不歸路。可是,當王傳福在面對質疑時,卻有些詩情畫意地說:“最燦爛的風景總在懸崖峭壁間,富貴總在險境中凸現。”或許當王傳福說出這話的時候,很多人都等著看王傳福怎麼在險境中“死去”的熱鬧呢。很可惜,王傳福後來的表現讓這部分人失望了。 沒錢,沒人才,沒經驗,王傳福究竟憑什麼可以在電池製造領域成功? 創業時,王傳福甚至連註冊公司的錢都沒有。當時的中國資本市場,並不像美國的矽谷那樣發達。據說,只要創業者有一個好點子,在矽谷的大街上大喊一聲,就會有一批又一批的投資者關顧,為他們的夢想買單。比如蘋果、微軟、甲骨文等國際企業巨頭,都是透過風險投資把一個好點子變成現實的商品,並迅速做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創業者依靠風險投資者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風險投資者依靠創業者具有足夠魅力的產品,賺得了大把的鈔票。所以,在很早的時候,矽谷就已經風靡“技術+資本”的創業模式。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資本市場基本上處於沉寂狀態,很多人都不知道風險投資為何物。 在這樣的狀態下,王傳福想在資本市場上融資的想法自然行不通。開始創業的時候,王傳福也想過融資的方式。在經過層層關係後,王傳福找到了當時主投傳統產業的匯亞基金負責人王幹芝。王幹芝本人對王傳福的創業激情與技術積累讚賞有加,他很傾向對王傳福的專案投資。可是,就在談判進入最後環節的時候,雙方因為投資額度存在分歧,而沒有得到匯亞投資委員會的最終透過。 此時,王傳福可謂“空歡喜一場”,獨自一人體味著什麼叫“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但是,在遭到第一次碰壁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