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題詞極為中肯,恰如其分地概括評價了吳晗的一生。紀念吳晗,為的是學習吳晗。我覺得吳晗一生有兩大特點非常值得學習。這兩大特點:一是他一生勤奮學習的精神;二是他高尚的品質和革命情操。
吳晗能成為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自然有他主客觀的種種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勤奮好學。至於吳晗中年和晚年的刻苦學習,奮發有為,這是世人所共知的。可是,對他青少年時代的學習愛好,情操品質,為世人所知者甚少,我作為他的胞妹,自幼在一起長大,對他青少年時代的學習品德等情況是深知的。現僅就我所瞭解的幾件小事,略述如下:
一 勤奮學習
我的父親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秀才,他一生愛好文史,能詩會賦,有一手好書法。吳晗是他的長子,是弟妹們的“帶頭羊”,於是,父親對吳晗的教育極為嚴格,對吳晗的學習抓得很緊。
我家有一部祖傳史書《御批資治通鑑》。這部書素為父親所喜愛。記得吳晗7歲時,父親就開始教他念這部線裝古書,每天念多少頁,熟悉到什麼程度,父親都有明確的規定。開始時,吳晗年少貪玩,完不成作業,每每遭到父親的嚴厲訓斥。有時,要他跪在地上念,待背熟規定的頁數,才讓他站起來;不然,就要他晚上在煤油燈下念、背。那時,父親就坐在桌邊抽著旱菸守著,直到吳晗理解、背熟為止。吳晗上中學時,父親還要他吟詩填詞。父子在書信來往中經常以詩詞酬和唱答。因此,吳晗少年時代,父親對他的教導是煞費苦心的!待到吳晗12歲升入中學時,他已把那部線裝古書《御批資治通鑑》全部讀完了,甚至有些章節都能背誦如流,可以說這部書培養了吳晗對文史的學習興趣,也是吳晗一生中研究史學的啟蒙教科書。
1916年,吳晗7歲,父親把他送入浙江金華傅村私立育德小學上學。教他語文和歷史的老師楊志冰,是一位正直不阿、很有學問、很有聲望的老先生。他很器重吳晗,認為吳晗聰明,記憶力強,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驚人才華。楊志冰還常常向人說起吳晗在他班上上語文課的一個故事:有一次,楊志冰在課堂上講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全班學生都認真地盯著課文聽講,只有吳晗連課本也不開啟,只抬著頭注意聽,楊老師誤認為吳晗上課不專心,就罰他“站”,要他複述《祭十二郎文》,他不僅講得流利,理解深透,就連《祭十二郎文》全篇約兩千四百字都口若懸河地給背誦出來了。
從此,全校師生對吳晗都刮目相視,小學周圍幾十裡內就有吳晗“才華出眾,博聞強記”的讚譽。
吳浦月 吳晗的青少年時代(2)
父親一生喜愛文史,在苦竹塘老家,他有個書齋,名為“梧軒書齋”。齋內藏書很多,有三個齊天花板高的書櫃,裝滿了文、史方面的線裝古書。吳晗少年時代,把父親的全部藏書都看完了。因此,學校的課本已不能滿足吳晗的求知慾。自己買書吧,腰包裡沒有錢,怎麼辦?吳晗想了個妙法,“借”。向父親的親朋好友去借,誰家有書就向誰借,尤其向義烏縣裡和鄰近各縣知名的藏書家去借。從此,無論是夏日炎炎,或是寒冬臘月,人們在田野山間的羊腸小徑上,經常可以看到有個翩翩少年來往,有時還手持書卷,邊走邊看。這個少年就是鄉親們稱之為“讀書入了迷的書呆子”吳晗。吳晗為求知去借書,往往步行十幾裡,甚至幾十裡,忘了吃飯,不知疲勞。有好幾次,他借書回來,一路上邊走邊看,腳尖尚未到家門,就已把借來的書看完了。於是,他爽性不進家門,又轉身跑回去還了書再借。藏書家見此情況,還以為吳晗沒看就送回的。當吳晗說明已經全部看完,人家還不相信,直到吳晗把全書內容滔滔不絕地講了一遍,親友們才相信,於是又都讚不絕口。
1921年,吳晗12歲,考上了浙江金華省立第七中學(舊制四年畢業)。吳晗雖在七中上學,但吃飯時在他們的飯廳裡、上課時在他們的教室裡,經常看不到吳晗的身影。因此,在他的成績單上關於他的操行評語總是不大好的,主要是說他不遵守學校紀律,經常曠課,有時也不回學校去吃飯。假期回家,父親每次看到這樣的評語,總不免要大發雷霆,予以訓斥,甚至狠揍他一頓。人們可能會問,吳晗時常不到學校上課,不在學校飯廳吃飯,他究竟到哪裡去了呢?原來,老師教授的內容已遠遠滿足不了吳晗的求知慾,他非常希望能買些自己所喜歡的書來攻讀,但手頭無錢,於是,就經常躲到書店裡去借閱不花錢的書。書店裡,文學、史學的書籍很多,在這個新天地裡,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正是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