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褪侵稈緯刂兇勻喚峋ё刺�奶烊謊巍K�紗送貧銑觶�洩�納桃燈鷦從諮危�鈐緄鬧洩�倘擻Ω檬譴郵卵我得騁椎納轎魅恕U飧黿崧垡訓玫窖�踅綣�稀�
有學者把晉商的產生歸因於人多地少的矛盾、表裡山河的地理位置,或者勤勞誠信的文化傳統。應該說,這些因素對晉商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但決不是晉商產生的關鍵因素。與山西有類似條件的地方並不少,為什麼中國最早的商人不出現在其他地方,而獨出現于山西?晉商的出現僅僅是由於山西擁有這種自己獨有而別人離不開的鹽。在遠古,自然資源是產生貿易的唯一條件。鹽池邊有“池神廟”,我想這應該也是中國的“商神廟”。這裡是晉商和中國商業的原始起點。
txt小說上傳分享
那一片浩瀚的鹽地(2)
春秋時期,運城這一帶屬於晉國。晉文公重耳利用這個自然優勢,以商強國。晉國推行鼓勵商業的“輕關、易運、通商、寬稅”的政策,自然條件和政策鼓勵使晉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批富裕的晉商。據《國語》中記載,絳邑(現為運城市絳縣)富商“其財足以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候之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這些商人已經富到可以開著“大奔”之類名車,穿著“阿瑪尼”這樣的精美服裝在王候之間行賄、遊說了。可見,他們已經有了相當巨大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了。商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晉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稱霸時間長達一百六十年,是五霸中最長的。晉國也是最早進入封建制的地區之一。
第一代晉商的財富也許不如以後的晉商,但他們的影響不可忽視。據《史記》記載,晉流亡公子計然經商成功,並把經商經驗上升為理論,總結出了一套稱為“積著之理”的成功經商之道。助越王勾踐伐吳成功後遠走江湖的范蠡正是受計然的啟發棄官從商致富,人稱“陶朱公”。山東人猗頓向範氏請教致富之道,範氏告他養牲畜和販鹽。猗頓來到今天的臨猗市,從事畜牧業和鹽業,成為鉅富。《史記》中有“猗頓用滷鹽起”的記載。據說,猗頓還與一位名叫郭縱的鐵匠一起,發明了用鐵鍋(稱為“牢盆”)煮鹽水製鹽的方法。這種方法在歷史上曾使用了很長時間。今天,臨猗市建立了猗頓的雕象,以紀念這位晉商的遠祖。
西漢時期,漢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議實行鹽鐵專賣,由政府控制鹽的生產、運輸、批發與零售。鹽商的活動受到嚴格限制。但官營鹽商效率低下,官員腐敗無能,滿足不了社會需要,私鹽走私嚴重,也使財政收入流失。北宋雍熙三年(986 年)開始實行“折中制”。在這種制度下,商人把糧食運到邊疆(稱為“入中”),由政府給予“鹽引”(稱為“折中”),然後憑鹽引到指定鹽場領鹽,再到指定的地區銷售。這就放開了鹽的運輸和銷售(並未放開生產)。慶曆八年( 1048 年),太常博士範祥制定“鈔鹽法”,規定商人可以用錢買鹽引。四貫八百錢買一份鹽引,可到鹽池領鹽 200 斤。
這種制度變化為山西商人參與並擴大鹽業貿易創造了條件。宋元兩代都實行了這種鹽引制,這就形成了最早的晉商——河東鹽商。“折中制”是政府在鹽業運輸和銷售中的“國退民進”,也是晉商形成的歷史機遇。當然,晉商真正成為一個商幫還是在明代之後。這一點我們以後在《來自北方的商機》中詳細介紹。
今天的運城也是隨著鹽業貿易而發展起來的。古代因鹽池之利而修築城堡的歷史很早。春秋時晉國的食採於苦城。“苦”讀“滷”,即河東鹽。苦城就是鹽池附近地區。戰國時,這裡稱為鹽氏,以封地於此的鹽氏為城名。漢代設管理鹽業的司鹽都尉於潞村,所以,這裡又名司鹽城。唐大曆年間( 776…779 年),曾設治於潞村。不過,以上的城堡規模都不大,以後都荒廢了。
元末在潞村築城,是先建運司而後築城。元太宗八年( 1236年),鹽運使姚行簡繪圖獻議後立運司潞村。以後,這個在元初時被稱為“彈丸一鄉鎮”的小村就由於鹽業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建了池神廟、學宮、譙樓和隸役處所。到明至正十六年(1356 年),那海德俊任鹽運使時開始築城。起初叫鳳凰城,後來由於是鹽運司所在地,改名為運城。
那一片浩瀚的鹽地(3)
山西的南部,包括今天的運城、臨汾、長治地區,地處黃河三角州,土地肥沃,氣候溫暖,又有豐富的煤鐵資源,盛產小麥、棉花、蠶絲等農產品。這些與鹽一起使這裡成為古代山西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地區。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