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調往北關,解決北朝大軍糧草缺乏的困局。
九月初九,曾經執掌南朝軍政大權的惠王蕭翎帶著一百多隨從灰頭土臉抵達徐定城,親自進城拜見女皇,曾經金陵城的兩位執掌國政人物,蕭旃和蕭翎已在小小的徐定城彙集。曾經惠王在朝廷裡說一不二,將女皇的權力都架空,但到徐定城後,情況逆轉,女皇在有司馬藉和孫臨及李方唯等人的支援下,全面掌控了軍權,在女皇親自草擬詔書,發出第三道勤王令後,理論上整個南朝的政治中心也在徐定城。
司馬藉知道久拖必敗的道理,眼下金陵城周邊逐漸為朱同敬所平,北朝兵馬光顧著搶糧,無心與朱同敬所部正面交戰,司馬藉意識到這是反攻的最好契機,若被北朝兵馬得到足夠的糧草後,揚州城失守只是在旦夕之間的事,在有大批戰船和運兵船的情況下,北朝要渡江也不費吹灰之力,等北朝兵馬擊敗朱同敬所部攻佔金陵城後,就算他司馬藉再有本事,也敵不過北朝的幾十萬久經戰陣的大軍。
眼下只有趁著朱同敬立足未穩。北朝兵馬還未對揚州和金陵展開實質進攻之前,以兵馬北上,與朱同敬在金陵一線上死磕到底。這是南北朝能繼續對立的最關鍵條件。
九月十六,在經過近一個月的準備後。徐定城內的女皇蕭旃親自發告文,表示要“御駕親征”,以惠王領兵為先鋒,以司馬藉為齊朝兵馬大元帥,孫臨和李方唯為大將軍,同時出三路兵馬討伐逆臣朱同敬。蕭旃在告文中號稱此次出兵有三十萬,但其實從徐定城以及司馬藉之前聯絡的周邊郡縣的兵馬,合計還不到一萬兵馬。三十萬完全是虛數。
司馬藉從徐定出兵後。也沒有馬上將兵馬北上,而是先穩定閩浙大後方,派各路人馬去收攏閩浙之地的殘兵敗寇,也是司馬藉意識到,光靠對外宣稱的“三十萬人馬”,別說是與北朝大軍較量,就算與朱同敬對戰那也是沒有絲毫勝算,這一仗要繼續下去,就要有足夠的底牌,此時閩中嶺南一代兵災不斷。眼下有女皇和惠王兩塊招牌在,也是收攏嶺南和閩浙之地地方守備兵馬的最佳良機。
就在徐定城展開這次勤王伐逆的北伐戰爭後的三天,九月十九。金陵城內閔襄王蕭素在皇宮內舉行登基大典,宣告改南朝年號為隆安,以朱同敬為國師兼大將軍統攬朝政。天下人這才知道原來曾經的閔襄王蕭介早在三年前就已經身死,此時登基為帝的岷縣王蕭素,還是個十四歲的少年,說到底也是個“兒皇帝”,南朝朝廷大權還是落在朱同敬手上。
朱同敬仍舊在派兵收攏金陵及江贛一代的地方兵權,也在整合人馬。畢竟之前朱同敬最初在江贛時只有臨江王所部不到兩萬人馬,到九月底時。收攏了各路人馬後,朱同敬所部的人馬數量已過十五萬。但大多數都是散亂的地方手背兵馬,仍舊是各自為政。只是在名義上聽從“朝廷”,也就是蕭素的“偽朝廷”。
司馬藉在閩浙一代的收攏兵馬做的也很順利,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司馬藉用了半個月時間,將本來不到一萬的兵馬,擴張到兵馬三萬<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本來再經過一兩個月,司馬藉能調集到的“勤王兵馬”能過五萬甚至是能到七八萬,但司馬藉意識到,再不趕緊出兵北上,不用等朱同敬發兵南下,北朝的大軍就已經浩蕩而來。
有三萬兵馬,司馬藉已經很知足,若是與朱同敬交戰顯得兵馬不足,也只能從北伐途中來補充兵員。
於是在九月底,司馬藉在經過短暫的調整之後,兵馬開始北上。
九月二十九,韓健仍舊身在揚州城外的兵馬大營之中。韓健這種駐兵方式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不陌生,韓健喜歡做的就是給人布迷陣,出兵會很快,但兵馬在中途會顯得很拖沓,當誰都以為韓健是無心戀戰之時,卻總會有驚人的爆發。
在對鮮卑一戰中,韓健用的也是同樣的套路。當時韓健御駕親征很果斷,但在北上進兵的途中不但緩慢,而且在抵達北川城後就閉城不出,甚至對外稱病,結果在數天後,江都的兵馬攻下了豫州城,隨後韓健繼續帶兵北上,與鮮卑左部汗王和右部汗王的兩路騎兵展開激戰,最後以大獲全勝而告終。
韓健可以說是手上有最好的牌,但不急著出,而是靜觀其變。
本來在韓健的計劃中,若朱同敬攻下金陵,蕭翎和蕭旃身死後,北朝兵馬當以最迅捷的速度從南方掠奪完糧草,再出兵從楚地和揚州兩路夾攻金陵,只要拿下金陵城,南朝在缺少帝王旗幟的情況下,其餘的郡縣州府當不會形成任何大面積的抵抗,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