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恰是其自己;相反,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較為安分的民族,甚至是一個崇尚“知足長樂”的民族,對世界的領土野心並非為中國所推崇。那麼,曾屬於中華文明圈,或者說中華文明之子文明的日本文明的侵略性又該如何解釋呢?這會不會與上述論斷相矛盾呢?不,並不矛盾。不錯,日本文明在傳統上,尤其是在唐朝時曾受到了中國的極大影響,但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在“脫亞入歐”之理念的支配下,日本已在很大程度上化為了一種西方文明。那時的西方正值野蠻殘酷的階段,列強四海橫行無忌的階段,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下,直接導致了1894~1895年日本對華的侵略戰爭:甲午戰爭。也就是說,上升為強國、崛起為大國時所每每伴隨著的資源掠奪及侵略戰爭甚至由此而造成利益不均進而引發世界大戰的歷史規律,這種分析模式只能應用於西方文明社會,比如英、法、德、意、西、美、普等——當然,發動二戰的德國還另有更深層、更復雜的文化原因與意識形態原因——或東方的準西方文明存在,比如日本,但這種分析模式絕對不能應用於今日二次復興中或曰崛起中的中國,若非要堅持這種分析和預測,將是南轅北轍的,只能使分析者和預測者陷入一種庸人自擾的境地。總之,只要西方沒有做到全面誘使中國將自己的文化基因化為西方的文化基因,那麼,在中華文明精神的沐浴和濡染下,今日中國之崛起就只能是一種和平的崛起,絕不會成為歷史上德日的翻版,中國絕不會主動去挑戰美國的戰略利益,這從來就不是中國的興趣所在,因為中國自身還有一攬子問題,根本無暇去顧及美國的戰略利益,除非美國主動挑戰到了中國的切身利益——比如中國的內政臺海問題——中國才會去回應這種挑戰(朝鮮戰爭既如此)。而且,即便如此,非和平方式也並非中國之首選。故而,對於今日這個崛起之大國,美國大可不必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因為中國是微笑著去綻開自己醞釀已久的、輝煌的復興之夢的!而不是張牙舞爪地去攪亂歷史舞臺、去到處樹敵的。故此,遏制中國的政策是缺乏實際依據的,也是完全不必要的。也許,美國需要對它的這一政策儘快做出修正與調整,才是明智之舉。
三、深入論述B (VII)
VII 臺海風雲與歷史時空
亙古碧波盪漾、令人浮想聯翩的臺灣海峽,本來應該是連線兩岸心靈的如詩的藍色旋律的,本來是應該充滿詩情畫意的,然而,這條海峽卻每每為炮火與硝煙所罩滿,從16世紀明高宗天啟六年開始,葡萄牙、荷蘭與西班牙殖民者相繼侵佔臺灣,到後來在1895年後,日本侵佔臺海並對臺灣進行了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這條海峽就很少有風平浪靜的時候,直到1949年以後,這條海峽繼續在將兩岸骨肉同胞一分為二。而今,這條海峽依然在時時呈現著劍拔弩張的危險局面,有時甚至到了一觸即發之勢(比如,1996年3月的為表達嚴正立場而進行的特大軍演與跨越臺島上空的導彈試射),有時還在其周邊發生著不和諧的小插曲(比如,2001年4月的美中撞機事件)。緣何一條彎彎的海峽一直以來每每在泛出著不和諧的畫面,甚至有時在扮演著國際戰略的焦點、大國對抗的前沿呢?
其實,東西平均寬度不過僅有150多公里的臺灣海峽(在地圖上略大於京津間的距離135公里),並不是什麼不可逾越的天塹,亙古如此。如果說目前尚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鐵幕的話,那就是橫亙在此的、美國的想象中的戰略利益與政治利益。一般認為,臺灣海峽東邊的臺灣島對中國大陸來說,既是屏障,有是鎖鑰。就是說,如果臺灣島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它就可對中國大陸,尤其是對東南沿海一帶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大陸核心經濟區與廣大富庶之地、人口密集地構成無比有效的天然保護作用,那麼,就外部環境來說,中國就能國泰民安;相反地,如果臺灣島被從中國分割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地區,甚至變成另外一個國家,那麼,它就由天然屏障而變成了天然鎖鑰,就可能被對中國充滿敵意的國家當作遏制中國的前沿與橋頭堡,將對中國大陸的核心區域、中國的心腹——主要指集中在從東南海岸到內陸的約200公里範圍內佔中國大陸80%以上的經濟規模與人口比例的區域帶——構成嚴重威脅,並會對日益依賴於海上運輸方能進行能源補給的中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並可能使整個中國呼吸困難、運動不便、發展受阻、難以為繼。惟其如此,臺海一直被大國所緊緊盯著,不斷旋起著風雲,不斷加劇著軍情。以往,當中國經濟步履維艱之時,對海外能源的依賴性很小,同時,由於東南沿海一帶的地位也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