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用?走在街上,我們都會看到廣告牌上寫著“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但是,大部分人都偷稅,沒辦法,你抓不到,這是誰的問題?是人們的道德感不強?不會吧。如果制定了相應的機制,讓人沒法偷稅,還用教育嗎?那樣的話,大家全是合法納稅的人,在美國偷稅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啊!所以,你在美國街頭看不到“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責任”這樣的標語。
有時候,我們的稅務局甚至會找人談話,有用嗎?“信封”在中國是什麼概念?每一個信封的後面都有偷稅的故事。
因此,如果機制做不到,抱怨也沒有用。
中國人集體缺德嗎?不是,是機制沒做到——你沒有一種很好的機制,讓所有人都不缺德;但是,能不能成為最優秀的人,那咱們再說。
現場零距離2
三、世界的媒體,還是媒體的世界?
沉:驀然回首,世人發現而今自己正無時無刻不置身在一個媒體全球化時代,在這樣一個既是千載難逢同時顯然又是難以擺脫的時代,應以怎樣的精神和人格去面對它,才是一種科學而又理性的選擇?
白:首先,我不太同意“媒體全球化”這樣一個概念。
雖然,在技術的角度,媒體的確是全球化了,我曾經也說過,不論是美國、英國,還是中國、日本,從媒體角度來說,基本準則與基本執行60%-70%左右是大致一樣的。就像你在奧運會上跑110米欄,不會因為你來自中國或者美國就可以採取不同的技術,一樣是10個欄,一樣是110米,一樣要聽發令槍,但是,接下來就會有很多不同。
我覺得恰恰是在被稱之為媒體全球化的過程中,一方面有一些基本準則、技術,這些在不斷趨同,的確在發生著資本全球化的流動趨勢;但另一方面,每一個國家恰恰是在自己媒體的民族特性方面和本國利益方面,卻是強調得越來越重,表現得越來越不一樣了。就是說,它的滲透是越來越強了,同時,它的個性也是越來越強了。
所以,我從來沒有說過,也沒有想過,要去大量借鑑國外在媒體方面最發達的做法。——你怎麼可能完全照搬呢?每樣東西都應該要有一箇中國化的過程。
就國際媒體的現狀而言,國與國之間是存在很大差異性的,法國的媒體跟美國的媒體就非常不同,日本的媒體跟英國的媒體也非常不同。在美國,全部都是商業性的媒體,但是,像英國的BBC,日本的NHK,卻完全是由國家養著的,連廣告都沒有,這一點連中國都做不到,可見,每個國家都有其非常與眾不同之處。
故此,我覺得雖然全球化技術的因素在導致更多限制的減少,但是,在實質性內容方面,恐怕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全球化。
四、常常也同時甚至作為皮影戲式的世界媒體
沉:您剛才談到了BBC,那麼,像這樣一個一直在致力於追求獨立、公正與透明之理念的一流西方媒體,當今它真的能夠如願嗎?2004年,因伊戰而使BBC一度遭受重創的事件②說明了什麼?今天西方的媒體是越來越趨向於自由了呢,還是恰恰相反?
白:顯然,在“9·11”事件之後,美國的國家意志對其媒體的管理比過去更嚴格了。而同時,BBC也同樣出現了類似的問題,雖然它其實是一直在和英國政府唱反調的,而這又是因為,它有一個準則——越是政府給我錢,我越要站在它的對立面;否則,公眾就更加不相信我。
一直以來,布萊爾與BBC常常是有很大沖突的,但也正是他才把國外資本和商業電視臺的模式引進到了英國,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像我們初中學過的一個數字,叫做“無窮大”,或者說無窮靠近它。比如,黃金的含量永遠是,或者,或者,而不可能是100%,那麼,客觀、民主、自由等所有這些理念,在各個國家,有誰敢拍著胸脯說,它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客觀、民主、自由呢?——沒有。只不過,撥動這隻“自由”之手的,要麼是有形的,要麼是無形的,僅此而已,做得好的,就是更加無形。比如,在美國轟炸南聯盟的時候,你見過有一家美國媒體跟政府唱反調的嗎?——沒有。
當涉及國家利益的時候,美國媒體是非常團結統一的。但是,到了國內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了。這跟美國的民主政體有關。在美國有執政黨和在野黨,二者相互競爭,而媒體又依附在不同的利益集團後面。
從另一角度來看,經濟對媒體也有非常大的影響,過去,中國體會不到這一點,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政治這隻手在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