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廣大鐵道兵指戰員和數萬民工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戰,襄渝鐵路在1973年10月接軌通車了。
2
在襄渝鐵路穿越鄂西北的修建中,毫無疑義鐵道兵功垂千秋。而處在修建丹江口水庫和建設“二汽”的極度繁重勞動中的鄂西北人民,同樣該彪炳史冊!我們再來看老專員李才的回憶——我們在極艱難的情況下,組織人搶建襄渝鐵路聞十段。鐵路主體工程鋪設及隧道開挖由鐵道兵承擔,附屬工程及後勤服務由地方負責。1969年11月,鄖陽地區從房縣、均縣抽調幹部民工8000人,組建民兵師,由陳玉文等同志帶領,與部隊一起苦戰。1973年,火車試執行,為二汽運送了大批急需器材物資。鐵路經過之地,需要徵用大量耕地,拆遷民房,公路改道,改建水利設施,遷移電話線路。為了做好這些工作,鄖陽人民忍痛犧牲,拆遷民房3萬平方米,重修水利渠道5000餘米,公路多處改道。沿途的電話線路要在保證通訊暢通的情況下拆遷架設。這些工程都是與鐵路同步進行,人力極其緊張,全部靠沿線群眾奮力完成。
當時,由於建設的需要,我們還必須擴建老白公路,搶運建設器材。在襄渝線未建成之前,二汽建設的物資、器材、裝置,全靠唯一的與外地接連的老白公路運送。這條公路是1937年國民黨政府修建的,基本是一條簡易公路,坡陡彎多,路面狹窄,不少地段僅容一車透過,沿途沒有一座橋樑,路隨坡走,晴通雨阻,根本無法適應二汽大規模建設需要,擴建改造這條公路就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在決定二汽上馬的同時,就安排了公路的擴建任務。1967年開工,整整用了三年時問,才全線貫通。
在擴建老白公路的同時,對支援三線建設有關的區縣公路幹線也同時進行擴建和翻修。施工中,除鋼材、水泥、炸藥外,修路工具、民工食用糧、副食、蔬菜都是民工自己從農村無償帶來,運送供應的車輛,沿途一年四季不斷。那些年,到處是“前方”,到處是“三線工地”。數百萬噸的物資,必須在短期內運進二汽建設現場和鐵路建設現場。而當初的交通狀況是:大批物資經漢丹鐵路運到丹江,或經漢江水路運到丹江、鄖縣後,再經丹土路、鄖十路、老白路、石竹路運送到建設現場。襄渝鐵路邊勘測邊施工,丹江口水庫建設緊鑼密鼓,境內原有公路遠遠不能滿足建設的需要,十房公路還在修建,十堰沒有直通竹山、房縣的公路,這些情況勢必影響三線建設的順利進行。為了加快三線建設,儘快改變交通閉塞的狀況,老白公路、鄖十路、丹土路、光房路的改擴建,同期上馬,並延伸各縣區際公路。漢江、堵河航道的整治疏通,碼頭、橋樑的建設,數條公路的擴建延伸,均同步進行。鄖陽全區當時的勞力為70萬人,每年都要拿出15%左右的勞力常年投入公路建設。正是:10萬人修水庫,10萬人在築路,10萬人建二汽,剩下老弱病殘治山溝(那些年,全國學大寨,到處治山、治水、治土)。因為缺少勞力,大片土地荒蕪,糧食減產,農民餓飯。
鄖陽:苦難而發著哲學之光的石頭(8)
當年,放在鄂西北的工程都是國家的大工程,工程建設需用的木材,建設大軍做飯取暖需用的燒柴,都是沿路就地取用,“擇優而伐”不取分文。開挖武當山隧道,需用大量填塞木,就安排在均縣的官山、鹽池河區砍伐,需用多少砍多少,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砍。沿路民工、鐵道兵需用燒柴,就在路基沿線數十里內砍伐。唯一的規定就是不砍桐籽樹、花櫟樹等經濟林,五年內砍了多少,簡直無法統計,鄖陽的百萬畝禿山都是那時留下的。
那幾年,修建鐵路的鐵道兵依秩到達鄖陽,1969年4月選遣部隊加民工一下子來了近5萬人,全部由均縣接待。均縣丹江口鎮、浪河、老營、六里坪住滿了部隊和民工。1970年10月至次年春,鐵路建設大軍陸續從鄖陽經過,其中大部分是徒步行軍到達工地,鄖陽地區在丹江口至白河450裡的公路上,根據到人規模、到時不定的特點,分設六個食宿接待站,四個茶水站,炊事服務人員250人,儲存大量糧食、蔬菜、燒柴等物資,保證過境民兵吃飯、睡覺、喝水,共計接待32萬人過境。
那幾年三線工廠佔用、道路佔用、兩個水庫淹沒,全區共減少耕地50萬畝,佔耕地面積的1/4,致使鄖陽農民只剩下每人二分當家地。
當時僅在十堰地區範圍的建設大軍就10萬多人,二汽建設全面開工後,十堰人口猛增至二三十萬!這麼多人要吃要燒,柴米油鹽醬醋菜,哪樣都少不了。特別是燒柴用量大,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