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烈不但不總結教訓,反而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徵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係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忽必烈與日本對戰的失敗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蒙古軍事力量,完全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而事實上,在與蒙古軍隊對陣過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樣沒有真正的軍事優勢,其勝利是由於入侵蒙古所進行的跨海登陸作戰,本身極為複雜,要依靠大量的當時尚未被人類掌握的技術,諸如對臺風天氣的預報和多波次連續的登陸進攻。事實上蒙古軍隊在所有無法展開其騎兵優勢的戰場,如安南、爪哇和高麗都遭遇了失敗,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過程。
而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蒙古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遊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蒙古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被證明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3。 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公元1592年、1597年,明萬曆十九年、萬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日本人為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於影響了日本以後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日本人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過於豐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瘋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豐臣秀吉的行徑就一目瞭然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千年四戰:兩個國家的恩怨與宿命(5)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日本“戰國”時代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部下為將,因屢建戰功,漸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織田信長被家臣襲擊,被逼自殺身亡,豐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擁立“後陽成天皇”,自己則冠以“豐臣”。1585年任關白(相當於“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當於“攝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統一。1591年將職位讓給其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相當於“國老”),改而專事“海事征討”謀略及計劃實施。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後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後,將讓日本於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他於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此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釋出的遷都北京準備令裡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佈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後,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並迅速攻佔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於其海戰能力弱,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透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於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中日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