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戶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晨第一縷陽光從木窗照射進來,衛航就聽見母親催促起床的聲音,然後傳來小妹輕微的起床氣。
起床氣大家都有,尤其是女性跟小孩子。總會耍耍脾氣之類,賴在床上不願起來。最明顯的就是有部分人,明明調好了鬧鐘,但真當鬧鐘響的時候,模模糊糊摸到鬧鐘,一傢伙扔掉的例子。
小的時候,衛航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時候,老媽子總會進房間喊起床,雖然嘮叨,卻也不怕。最怕還是老子進來喊,一旦喊了兩次還不起來,馬上沉著張臉,對孩子的震懾力還是蠻大的。
“睡得還習慣吧?”衛航出了房間,就看見孫旭成跟方振洗漱完,準備幫手準備早餐。
“還好呀!晚上也算涼爽,比起我們以前在部隊好多了。”方振回答道。回想起部隊訓練那段日子,至今還有點不堪回首,但是很充實,令人懷念。
早餐是海蝦粥,讓衛航等人胃口大開。尤其是方振跟孫旭成,一連吃了好幾碗,連說好吃。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村的漁民餐桌總會少不得各種海鮮。
“好吃就多吃點。”衛母很開心。
還不到八點,老村長就讓大家在廣場集合,大家帶上自家的工具,鋤頭、石錘、鐵鏟等等。他們雖然不是農民,但這些常用的農具,鄉下一般都是具備的。
這次修路,方振等人也參加,讓村民看得更加順眼了。
“咦!你們村還有這種石磙?”孫旭成驚奇地看著不遠處的一個大石滾,直徑恐怕有一米吧!
“應該是借來的,唐家村沒有這東西。”衛航很清楚,自己村絕對沒有這種玩意。
說起來,石磙也是一種農具,北方農村比較多,圓柱形,兩端有洞,使用時用特製方形架套在石磙上,用牲口拖拉著,因為兩端大小不一,工作起來是作圓行軌道便於碾壓已擺成片的麥子,穀子,使糧食脫離穗子。也有些地方叫轆軲。
這個大石滾,可是村書記從十公里外的一個村子弄回來,就是專門用來修路的,將石粉壓實。不然,靠人力去夯實,既費力,又不能保證質量。只要拖著個那麼大的石磙來回滾幾遍,要多結實有多結實。
這主意還是一個村幹部提出來,立即得到所有人的支援。現代修路也有類似的機械,是一輛車推著一個巨大的鐵輪。但那尊“大神”他們唐家村請不來,只能變通一下了。
見人都到齊,老村長他們也不拖延時間,只要努力,一天足夠,畢竟上百號人一起工作。
“現在分組,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老村長將一眾村幹部策劃好的計劃念出來,開始給大家安排工作。
大體上就分兩組,一組負責路面,一組負責兩邊的排水渠。
排水渠部分由二十個人完成,分兩隊,選出兩個隊長,每一隊完成一邊的水渠。這很重要,假如排水工作不做好,路搞得再好也是枉然。遇到大雨天,路就會變成河。
路面部分則是分三隊,一隊負責提前整平路面,一隊負責將拉到現場的石粉散開,最後一隊負責夯實。
“都聽清楚了吧?”村書記對大家大聲喊道。
“好,清楚就開始出發吧!”老村長帶頭走在前面。
拉石粉的車有三輛,都是從周邊村落請來的,給了不少費用。
上百人一起勞作的大場面也沒有讓方振等人感到新奇,他們在部隊的時候,也是整個排、整個連一起幹活,在搶險救災的時候,甚至更誇張。
“那崩下來的都要清理,水渠得挖深一點,這裡得用石頭砌一下……”老村長現場指示工作。村書記則是帶著一群幹部,跟村民一起勞作。
“這樣壓好像也不大好呀!”
這時候,負責壓實的隊員對老村長說道。他們看見路中還行,但邊緣比較麻煩,不可能完全壓實,浪費了一些石粉,而且時間一長,會慢慢向中間鬆動。
“這有什麼法子?”老村長也是皺眉。他轉過頭,看向一個老人:“工頭三,你們是搞建築的,有什麼點子?”
“法子不是沒有,但花費可就大了。可以在兩邊用水泥糊一下,邊緣自然就堅固了。”老人用搭在肩上的一條毛巾抹一把汗水。
這個老人是村裡最有建築經驗的老人,村裡頭九成以上的屋子都是出自他之手,在村裡也算是一號人物了。因為排行第三,同輩人習慣叫他工頭三,年輕人則是喊他老張工,是張雪茹的三叔公。
這讓老村長等人十分為難,做到如今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再湊錢可做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