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食物作為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其影響力不僅限於中國所謂的徵糧派款、租稅分成等方面,而是越出了疆界,成為國際間硬實力的一項標誌。
這一標誌的成立,先是以糧食的人道主義援助的含蓄方式體現,後伴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自由化,以更清楚的國家間農產品貿易談判與開放體現。
比如,美國在兜售其農業生產體系和食物系統,同時使第三世界的食物系統變得與他們相似(在市場化和食物消費結構方面),也與其形成互補(在農業生產結構方面),其表現是,美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又是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原因就是這些“最強大的國家將建立一個單一的世界糧食系統,由它們進行控制”。可悲的是,多數被控制的國家,既沒有驅逐那些統治國家,也沒有發明自己的解決辦法,反而在刻意地模仿富裕國家的糧食生產系統與食物產供銷體系。在美國產業資本的宣傳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盲目學習下,美國的食物系統被塑造為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系統。孰不知,美國強大的糧食生產能力和食物生產能力,就足以使得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麵包籃子”,都成為多餘的“麵包籃子”。《糧食政治入門》中就描述了美國如何成功地用糧食援助,摧毀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體系,讓這些國家的農民失業,淪為附屬於美國消費需求的經濟作物園工人,讓這些國家的農業基因化、石油化、化學化和機械化,從而購買美國生產的種子、化肥、農藥、機械,讓這些國家自給自足的本地化食品體系瓦解,使得人人成為產業化食品體系的消費者,用更高的價格,買取更低的營養,以至於給這些國家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1)無現金儲蓄。產糧農民不得不在收穫季節廉價賣糧,而又要在該年後再以昂貴的價格購入,以度過饑荒。
(2)無糧食儲蓄。甚至連谷種都被吃光,通常也不需要自留谷種了,因為都換成了食品集團提供的轉基因種子,農耕牲畜也賣掉了。走向不斷地以勞動替代資本,欠債度日的惡性迴圈。
(3)無安全的土地所有權。商品化和饑荒,成為地主奪取佃農土地的機會。更多失地的農民,又意味著更高的租佃價格和更低的僱用工資。
(4)無工作機會。雖然糧價可能上漲,但對失去生產資料的佃農而言,這不再意味著收益,而是成本。他們必須買糧,由此競爭十分稀少的工作機會,產生工資的探底競爭。
(5)無家可歸。當自己祖祖輩輩耕作的土地已經與自己無關,甚至連餬口的僱用機會都沒有時,農民只能流落到城市,成為貧民窟的一員。於是,上演著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悲劇。
上述問題,帶來的是對美國更多的依附,從餬口的糧食,到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援。整個農業產業體系,都變成了美國的原料提供者和農業投入品消費者,而原本自給自足的食品體系,則換成了昂貴的由美國提供的產業化食品體系。
資本化的食物集團,當然不滿足於只擠壓本國的農民、受援助國家的農民,它還要進一步擴張其疆界,將捕獲的手,伸向世界各國,伸向作為公共部門的政府。
作為一個文明發展的基礎,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建立了一個立足自主的食物體系。所以,當工業品、投資品全球化大行其道時,食物體系較少涉足。當然,這不符合食物集團的經濟利益和美國的國家利益。於是,食物集團的商人,和美國政客們一起,致力於推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並於20世紀90年代成功地將其納入GATT和WTO體系。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食物的政治化(2)
提出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似乎是為了如下世俗理想:一國可以透過貿易途徑,部分或全部解決該國的糧食供應問題,而且世界糧食生產的巨大潛力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性。但上述結論的成立,暗含著這樣兩個假設:一是在世界範圍內,有一個沒有扭曲的、充分競爭的、跨國界的、完備的糧食市場體系,並且一國糧食貿易量對世界糧食供求的變化有足夠的彈性;二是糧食貿易作為一種純粹的經濟活動,只接受國際上貿易規則的制約,而不受國與國之間政治和意識形態分歧的影響。
但從實際情況看,上述兩個假設並不成立。
在GATT和WTO談判中,農業可能是最具政治敏感性的領域。農業公司尋求在大眾食物、基因資源和農業上的寡頭壟斷地位,在政府以及全球、地區貿易協定中施加影響,創造讓美國傾銷其高補貼農產品的基本條件。於是它們透過遊說政府,使得國家利益的代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