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頁)
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觀的確不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結果卻真的令人苦痛不堪。
皇帝看到孫承宗的報告後,立即命令有關部門撥給這筆軍費。誰知,皇帝的命令卻被幾個有關部門卡住了。兵部、戶部、工部的幾位領導就此協商後,作出了一個令人完全無法理解的決定:這筆錢可以答應給,但不能真的給。原因據說是,他們擔心孫承宗有了足額軍費之後,會胡作非為。於是,在這幾個部門之間,開始了漫長的公文往來過程,以便將此議拖成不了了之之局。我國官場亦有專門術語用來稱呼此類做法,曰:淹。
我們找不到證據能夠說明他們究竟為什麼這樣做。最後,只能找到唯一的一種解釋,就是他們可能不希望孫承宗成功。因為孫承宗傾向東林黨,不是他們自己人。孫承宗的成功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對於他們個人沒有好處,甚至可能還有壞處。因此,沒有理由讓他成功,也就自然沒有理由讓他得到這筆錢。這種解釋符合我國曆史上的一個規律,每當到了即將亡國的時候,都會出現大量這種根本無法理喻的亂象。人們時常用一個術語來歸納這種現象,那就是——亡國之兆。
隨後,孫承宗不斷髮來催促的報告,於是,這些人在皇帝面前將他們的擔心解釋成,雙方已經將近四年沒有打仗了,孫承宗輕啟戰端,恐怕會惹來不可測之禍。因此,他們正在想辦法找出一個萬全之策。此時,天啟皇帝已經培養起了對於木匠手藝的高度熱愛。在數年一心一意鑽研這種技藝的歲月裡,皇帝可能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平時光的寶貴,感受到了不受戰亂訊息煩惱的舒心可貴,於是,欣然同意關於戰端不可輕啟的說法。就此,真的就把那位帝國前敵最高統帥的戰略規劃給“淹”了。
很久以後,皇帝大約畢竟想起了老師當年對自己的教導,想起老師如今可能也不太容易,於是,下令派遣一個宦官帶著十萬兩白銀前去犒勞前方將士和自己的老師,還專門給老師帶去了一筆特殊的賞賜,作為拒絕了老師戰略規劃的一種補償。翻檢史料就可以發現,類似情形已經成為這位泱泱大國國家元首及其臣僚們的行事風格。從中,大體可以窺見如今的大明帝國何以如此不長進、不爭氣了。
到此,事情還只是剛剛開頭。
那位前來慰問的太監,還在魏忠賢那兒領受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向孫承宗轉達魏忠賢的致意,看看雙方是不是能夠親密攜手、共同發展。孫承宗威望太高,魏忠賢需要這樣的合作伙伴。誰知,滿腔熱情的太監到來後,孫承宗除了接受皇帝的詔書和賞賜之外,一言不發,使這位肩負特殊使命的太監,根本就沒有機會向孫承宗推心置腹。魏忠賢由此知道,孫承宗這個人看來是要敬酒不吃吃罰酒了。
當此時,魏忠賢在帝國朝堂之上大展拳腳,朝局風生水起,和幾年前孫承宗離開北京赴任之時已經截然兩樣——晚明時期著名的“六君子案”已經結束,六個名氣極大的正人君子全部無聲無息地冤死在魏忠賢手下;熊廷弼也已經被殺死,那死不瞑目的頭顱正在帝國萬里邊境線上巡迴示眾,當時的術語叫做“傳首九邊”;而同樣著名的“七君子案”則正在醞釀之中,沒有人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孫承宗鬱悶到了極點。作為皇帝的老師,孫承宗很清楚,這位皇帝並不壞,還時時會讓人覺得他很單純,甚至單純得可愛。可是,如果一個風雨飄搖中的大國領袖如此單純,如此整日陶醉在木匠作坊裡,任由魏忠賢者流擺佈的話,也真是令人氣為之結。孫承宗知道,自己如果為此給皇帝寫信的話,可能根本就到不了皇帝手上。於是,決定借巡視薊州、昌平防務的機會,以為皇帝祝壽的名義,返回北京,當面向皇帝奏報機宜、扭轉時局。
袁崇煥,在迷局中脫穎而出(5)
孫承宗手握重權重兵,威望崇高,而且還是皇帝的老師。魏忠賢深切忌憚甚至恐懼孫承宗返回京城。於是,他向皇帝報告說,孫承宗擁兵自重,打算帶重兵入朝清君側。天啟皇帝起初根本不信,無奈魏忠賢繞御床哭訴者再三,不由得皇帝不為其所動。最後,皇帝嘆口氣,下令內閣擬旨,旨曰:“沒有皇帝命令擅自離開特命職守,非祖宗之法,違反者決不寬恕!”然後,連夜開紫禁城禁門召來兵部尚書,以三道飛騎前往孫承宗處傳旨。據說,孫承宗當時只帶了一個助手、一個警衛員、一個僕人,一行四人已經到了北京附近,接到皇帝聖旨後,遂長太息而返。
至此風雲變幻之際,另外一個因素肯定發揮了重大作用。這個因素就是努爾哈赤。
研究明清戰爭史的學者曾經注意到,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