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頁)
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敵人信使出城之後,卻被擔任打援的第七六九團給扣押了。此後又再沒采取其他誘敵出援的辦法,致使打援計劃落空。這次戰鬥的結果儘管不理想,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就是駐在威縣的日軍清水所部遭此襲擊之後,非常恐慌,5天之後即棄城西竄;臨清日軍高橋部隊和偽軍高德林部也十分震驚,他們都先後逃往邢臺。威縣不攻自破,不戰而獲。
徐向前參加革命戰爭十餘年了,但多是轉戰山區,蓮花山、大別山、大巴山、祁連山、太行山等都留下了他戰鬥的輝煌歷程。對於山地作戰的謀劃,山地戰法的研究,山地作戰指揮,徐向前可說是純熟自如。但到了平原開展游擊戰爭,戰場變了,冀南平原除了一座堯山之外,平沙無垠,林木稀疏,在這種環境中,一支弱小的軍隊,無山地作依託,無森林作隱蔽,要以遊擊的形式持久抗戰,既無處可“遊”,也無法可“擊”。所以,能不能堅持下去,怎樣堅持下去,部隊心裡沒有底;怎樣開展游擊戰爭,適不適應開展游擊戰爭,幹部腦子裡也沒有法。可見,不首先解決這些問題,冀南的局面就難以開啟,更談不上鞏固和發展。於是,徐向前考慮最多的、也是最緊迫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中央軍委提出的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發展游擊戰爭的正確方針。圍繞這個問題,他研究了冀南平原的地形特點,瞭解了民情狀況,摸索了敵人活動規律,回顧了以往開展游擊戰爭的經歷,總結前一時期山地游擊戰爭的鬥爭經驗,依據山地游擊戰關鍵是依託山地的本質特徵,最後明確提出了在平原建造“人山”的著名理論,並深刻揭示了“人山”理論的科學依據在於戰爭的偉力存在於人民之中的歷史唯物史觀。徐向前認為,開展河北游擊戰爭,在中國的持久戰與取得抗戰勝利上,是有其偉大意義的。河北游擊戰爭的展開,可以破壞日寇在平漢、津浦兩大鐵路幹線的交通運輸,使日寇的資源掠奪、物資補充、兵力轉移,陷於阻塞甚至是癱瘓的狀態,使日軍前線部隊難以得到及時的補給,由此消減其前線的戰鬥力,達到“殲其無生,制其有生”的目的;還可以使日軍利用中國人打中國人的陰謀歸於泡影;而且在擴大抗日的陣地、充實抗日的力量和供給抗日的資源上,對全國的抗戰具有極大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 徐向前對於一些人思想中存在的疑慮和提出的平原游擊戰爭問題作出了耐心的解釋:河北的地形,除西北面的一部分是山地外,其餘都是寬廣無垠的平原,如果單用戰術上的眼光來看,游擊隊在平原上的活動,自然沒有像山地那樣多的地形上的便利,相反敵人的機械化兵種或騎兵倒有較便利的條件了。因此,有些人認為在平原地開展游擊戰爭是不可能的,還有些人說游擊隊既無山地依託與隱蔽,自然地形上的幫助是很少的,而人的兩條腿又哪能跑過敵人機動的汽車或坦克車呢?不錯,在平原地上進行遊擊戰爭,上面這些困難,確實是存在著的,但這僅僅只是困難,不能因此作出平原地無法進行遊擊戰爭的結論,否則必然會否認華北廣大平原地區的游擊戰爭。徐向前認為,這種認識對於開展河北的持久抗戰、擴大抗戰的陣地,與充實抗戰的人力、物力,是非常有害的。遊擊活動的依託,一面是地形上的便利條件,如山地森林等等;另一面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結合。但游擊隊要能鞏固和發展,並進行機敏的靈活的動作,其主要條件是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幫助,過去寶貴的經驗,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周恩來同志說:“軍隊與游擊隊是魚,而人民是水。”這個比喻是最形象、最貼切、最正確不過的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建立平原根據地(4)
透過上述的分析,徐向前提出了著名的建立“人山”的理論:河北是人口較稠密的區域,假如我們能在河北平原地上把廣大的人民群眾推動到抗日戰線上來,把廣大的人民群眾造就成游擊隊的“人山”,我想不管什麼樣的山,也沒有這樣的“山”好,更沒有這樣的“山”管用。
在如何建立這樣一座偉大的“人山”上,徐向前認為:人民的力量是最偉大的力量,也只有這偉大無比的活動的人的力量,才是日寇無法戰勝的力量。我們要在平原開展游擊戰爭,就必須把廣大人民群眾造成“人山”。但是如何能把分散的人民造成團結的“人山”呢?那就必須在人民群眾之中進行廣泛的深入的說服教育和宣傳組織等艱苦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意識與政治覺悟,將廣大人民群眾本身的利益與我黨抗日的利益聯絡起來,使每個群眾認識到要想自己不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蹂躪,那就只有為中華民族自己的戰爭而犧牲一切,為民族的生存而奮鬥到底,這是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