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顏文姜一連幾天未出門挑水,家裡還照常有甜水喝,引起了婆婆和小姑的疑心,他們為察看究竟,就假裝關心顏文姜說:〃你爹孃歲數也不小了,他們都想你了,你明天抽空回去看看他們吧。〃第二天,顏文姜侍候公婆吃完了飯,裡裡外外都拾掇好,高高興興地出了門。她前腳走,婆婆和小姑後腳就到飯屋裡,東翻翻,西看看,什麼稀罕東西也沒有。當他們揭開水甕蓋一看,見一條髒乎乎的馬鞭掛在水甕裡,非常生氣,一氣之下順手猛地往外一拽,扔在地上,就在這時,只聽〃轟隆〃一聲山崩地裂的巨響,水甕內冒出一股大水,順著甕沿往外傾湧,翻著浪頭朝院子衝去。這工夫顏文姜剛走出不遠,聽到〃轟隆〃一聲巨響,她知道出事了,便拼命奔回家中,只見公婆、小姑子都被水淹到半腰裡,正在直喊〃救命〃。她毫不猶豫,當即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著婆婆,用腳挑起小姑,一屁股坐到甕上,用身體堵住了水眼,制住了狂湧的水流。公婆小姑得救了,群眾也沒有遭殃,顏文姜從此坐化為神。在她坐著的地方流出了一股甘甜的泉水,後人便將這一泉源稱為〃靈泉〃,在泉上又建起了一座顏文姜孝感靈泉廟,而這流淌的泉水便是今天的〃孝婦河〃,〃孝婦河〃附近興起的村落便稱為〃顏神〃,就是今天博山的前身。傳說到了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率大軍東征。一天,路經此地,三軍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到處尋找水喝。當時這裡四處人煙稀少,十分荒涼,大家因為找不到水源一籌莫展,忽然從南面來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慈眉善目,滿面笑容,身著藍粗布衣裙,左手提個四鼻水罐,右手拄一根龍頭柺杖,好像特意送水而來。唐王見了水,端起罐子,咕嘟咕嘟一氣喝了個飽。喝過以後,罐子的水還是滿滿的,於是,他又傳給將士們喝,三軍將士挨個喝飽後罐子裡的水照樣滿滿的。唐王感到很驚訝,心裡揣摩:一定是神仙下凡相助,才要拜謝,老婆婆卻已無影無蹤。唐王立刻派人打聽,得知這地方有個孝婦叫顏文姜,秉性勤勞賢淑,孝敬公婆,治服了洪水之患,救活了一方人的生命,人民感念其恩德,所以就在當地建立了〃顏奶奶廟〃,四時香火不斷。唐王聽了以後,立刻許願東征勝利歸來,給顏神塑金身,建九十九間無樑大殿。後來唐王便在神頭建了九間斗拱承攢的無樑大殿。雕樑畫棟,古樸壯觀,唐王還親筆題〃孝婦祠〃三個大字,製成金字大匾,懸掛于山門的上方。在以孝治天下的宋熙寧年間,又進行了重修,並改稱為〃顏文姜祠〃。博山因顏文姜得名顏神、顏神店、顏神鎮,直到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縣制,取名博山。孝婦河也因顏文姜得名,從古代的籠水、瀧水、袁水、孝水到清朝時更名為孝婦河,可見顏文姜、孝婦河、博山已經融為一體。
※虹※橋※書※吧※BOOK。
第16節:浪漫彈指間(16)
同一個傳說的N種說法
顏文姜確有其人嗎?
她的傳說在若干古籍中有著不同的記載,最早的當屬晉代郭緣生所著《續述徵記》一書:〃梁鄒城西有籠水,雲齊孝婦誠感神明,湧泉發於室內,潛以緝籠覆之,由是無負汲之勞。家人疑之,時其出,而搜其室,試發此籠,泉遂噴湧,流漂居宇,故名籠水。〃此時,齊孝婦尚無名無姓。到了南北朝時陳文帝天嘉年間(公元560…567年),顧野王《輿地志》始有〃顏文姜事姑感得靈泉生於室內〃的記載。至此,齊孝婦才有了顏文姜這個名字。後來又有唐代李亢《獨異志》中的記載:〃淄川有女曰顏文姜,事姑孝謹,樵薪之外,遠汲山泉,以供姑飲。一旦,緝籠之下,湧泉清冷可愛,時謂之顏娘泉。〃元代地理學家於欽所著《齊乘》載有:〃齊有孝婦顏文姜,事姑孝養,遠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靈泉生於室內,文姜常以緝籠蓋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發籠觀之,水即噴湧,壞其居宅。故呼為籠水,今孝婦河也,出益都縣顏神鎮孝婦祠下。〃這段文字成為後人談起孝婦河與顏文姜時引用最多的一句證據。後來,顏文姜的故事愈傳愈廣,愈傳愈具體。但在所有地方誌的記載中,從來沒有把顏文姜當做歷史人物來記載的,也就是說,從來沒有人考證出顏文姜的出生年月,顏文姜未必真有其人。
所謂傳說,就是傳下來的說法。大凡能夠傳得下來的說法,真也好,假也罷,大抵是有其道理的。顏文姜是否確有其人並不重要,但她的傳說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卻像泰山文化一樣深遠,流傳了1700餘年仍在繼續著。這其中,歷代君王的大肆渲染與褒獎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於顏文姜的傳說,我更喜歡和信任的,是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