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登臺唱歌的這些人大多素質太差”,這是比賽中,對歌手簡單的考察後留給人們的印象。一些學校所學的最基本知識都答不上來,想來這些歌手均在未“減負”時上的學,試想那時如果已開始減負,不知他們今天會是何等模樣。但轉念一想,文化知識、識譜與否與歌唱得好壞,或是成名、紅火的程度關係有多大,這實難定論(古今中外的例子大家都心知肚明,就不必列舉了)。那麼電視歌手大賽如此作為的目的、用意是什麼呢?
大庭廣眾之下,僅憑簡單的“知識競賽”、“智力測驗”、“腦筋急轉彎”來評判高下,或是令其“現眼”,相對於“歌手唱歌比賽”來看,總有插科打諢、喧賓奪主之嫌(如果將評委、組辦人員、觀眾一併拎上臺,也素質考問一下是否更有趣)。
這考察素質之風從何而起呢?是否因為歌手經炒作、走穴身價嚇人地激增後,在“他憑什麼拿這麼多錢”這漸濃的責難聲中,人們用各自心中的小算盤計算著付出與所得,在無法深究和控制遊戲規則時,只好拿文化素養、道德品性、容貌氣質等較勁,如此這般何益於歌壇發展?
現實中,文學家數學不及格、科學家語無倫次……太多的存在,我們不已經心悅誠服地接受了嗎?法盲掌管司法,科盲指使科學,外行領導內行……太多的無奈,我們不已經黯然神傷地忍受了麼?寬容一點吧,人無完人,人無全能(某些政客表面看除外)。
目前歌壇的低迷狀況,促使人們擔心明天的歌壇會怎樣?記得西方一經濟學著作中有這樣的故事:中世紀時有三個人在勞作,路人問他們“在忙什麼”,一人答:“幹活,能掙很多錢”;一人答:“把石塊雕成美麗的形狀”;一人答:“建一座教堂。”這三種回答所代表的狀態、層次、階段是否也適用於歌壇呢?由此,對於今後的歌唱大賽提點建議:以激發創作活力和個性、發現人才為重,切莫再以無聊的遊戲去為電視娛樂節目服務,這會利於歌壇重建信心,向前發展。2001…8…6
。。
肯尼基與都市音樂品位
近年來,京城的音樂演出市場異常紅火,但如果有人要問“究竟有哪場演出,真正是老少咸宜、全民關注”,雖身處娛樂圈,思量許久卻還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疑問中,探尋的根本問題是都市人的藝術格調和音樂品位,這是玄幻的宏大問題,需要一個恰當的例子來代表並說明它。可巧,這樣的演出終於要上演了:美國音樂家肯尼基將於10月20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推出一場《百威肯尼基非凡音樂中國之旅》音樂會。
說到肯尼基,幾乎所有聽過並喜愛音樂的人,都會記起那首多年前充斥街巷的薩克斯曲《回家》。那時,這首樂曲和肯尼基這個名字,甚至薩克斯這種樂器,在群眾中的高認知度是毋庸質疑的。這種無須強制推廣或硬性攤派便形成的真正流行,人們無須天天背、月月念便不謀而合的審美取向,最能說明都市人的格調和品位。畢竟從高階酒店到低檔飯館、從大市場到小公廁,能百播不厭、百聽不煩的音樂作品不多。
當然,時代流轉,人們的喜好也在不斷變遷。回想起來,從保羅?莫里亞、曼陀瓦尼的輕音樂到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從尼古拉?德?安捷羅斯的吉它曲到肯尼基的薩克斯樂曲,曾有的這些點滴,串起來便清晰的呈現出我們的都市文化生活的一條脈絡。
肯尼基與我們的都市音樂品位之間有何瓜葛?這又是一個更復雜的大問題,有必要試著從兩方面來分頭說一說。
10月20日肯尼基的北京之行,對於廣大樂迷來說應該是久違的親密接觸。從樂曲《回家》風糜一時開始,人們便關注並期盼能親眼親耳領略他的風采,但這個機會因種種原因一拖再拖。直至如今,人們曾有的熱情都已成為回憶,所以這次的演出多少也有點懷舊的意味。對於這場演出,關注群體無疑將從曾有的大眾濃縮成小眾。這種變化是時代變遷的結果。現如今,更多的音樂已將人們的審美複雜化,面對新一代樂迷,似乎再次重複肯尼基的簡歷都是非常必要的了。
說到都市音樂品位,難免有人會不解其確切意思。其實,我們的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歷史還不算長,我們的都市文化形成不過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從港臺歌曲到韓流、日流、歐美流的流行變遷,也正是人們音樂品位逐漸都市化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還在繼續當中,真正屬於我們的都市音樂品位還尚末形成。
音樂品位,應當包括欣賞心理和創作特色兩個方面。如果說某個人的音樂火爆,對於大眾音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