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舊的人所獨有,懷念的文字也無法盡述懷舊人的情懷,所以我們不妨將這看成終將落幕前最後的表演,是她的歌聲給了戀歌者一個整理情懷的理由。
歌壇一輩新人換舊人,歌迷亦是如此,每個時代會有各自的精彩,每個時代會有各自的回憶,所以不必在情懷的認同上有所強求。對於歷經過去一個時代的歌迷來說,那些歌手和那些歌聲更像是文學所給予人們的精神和信仰,這與時下的“娛樂”概念相去甚遠。距離產生美,距離產生思想,距離也樹造了獨立的人格,所以對於那個“娛樂資訊”極不發達的時代,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因為那歌聲是如此單純,留給聽者想像及再創作的空間才會那樣廣闊。經典的產生有歌者的努力,更有聽者的一份功勞,而且這經典最終是屬於聽者的。多年後,“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但“情懷未變”。雖然現實中不得不在堅持和讓步間猶豫,但你還有這精神一隅可以固守,執著的與曾經的自己共渡。
這就是一代歌迷的精神軌跡。換了時代,可能會相應的換了內容,但過程概莫如此。如今資訊發達了,一些雞毛蒜皮、細枝末節正無情的填滿所有人本就不大的私人空間,漸漸的已經沒有人願意發現這裡多了別人、卻少了自己。有人自願整容讓全世界看自己七十二變,有人爆猛料、有人以靈敏的嗅覺去發掘猛料、自然就相應的會有人充當旁觀看客消費猛料。生產消費一條龍,我們迎來的是一個嶄新的“娛樂時代”,最終的受益者是誰,誰又能預先知道?
如果回憶是你惟一的受益,那麼“似水流年”的慨嘆是否將是你惟一的結果?!2003…12…31
擇日而亡
一代巨星張國榮在4月1日與喜愛他的歌迷、影迷訣別,而那一天恰好是許多心存天真的人醉心的愚人節。在最不必當真的時刻,一個事實卻真切地擺在人們面前:歌聲已然絕唱,笑容成為遺容。在這一天,發生這樣的事或許是個巧合,但懷念張國榮的人們寧願相信,他擇日而亡是為了減輕人們突如其來的痛惜。
當然,現實社會遠沒有這樣唯美單純!“擇日而亡的張國榮”成全了兩眼放著綠光苦尋新聞的媒體,同時也成為了興趣單一且枯竭的人們之新鮮又及時的談資,恍惚間,彷彿是這位偉大的藝人用生命做代價為人們秀了一場最成功的表演。這“表演”不但扭轉了人們對於近來有關伊拉克戰爭一邊倒的注意力,同時也如同關注戰爭一樣,人們的興奮點在津津樂道中悄然發生著蛻變——從冷靜自省、深刻反思到麻木不仁、袖手旁觀,僅一步之遙。更絕的是,瘋狂的某些人發現這是發財的絕佳商機,炸彈的爆響在蟄伏的動物耳畔如似春雷!在某些人眼中,擇日而亡的張國榮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他的音樂及電影,還有“傳奇”的情感、害人不淺的抑鬱症、珍惜生命的理念——寧可跟別人過不去也別跟自己過不去等等。人們利己的想像力和跑題的創造力總是超出自知之明及自控力,所以“恨天下不亂”及“幸災樂禍”的題外話滋生,有情可原。
藝壇失去一位巨星,藝壇照樣還會隨地球一樣有條不紊地轉下去。懷舊只是瞬間的駐足,這片刻的心情實難說清,正如一位暮年而超脫的俠客在夕陽下感嘆:今晚睡前脫下的鞋,不知明天還能不能穿上。但清晨再度來臨,人們一覺醒來,發現世貿雙塔已與飛機俱毀、海灣又起硝煙、一代巨星張國榮真切地擇日而亡,面對此情此景,有人會冷靜審視生命,回首來時路。有人則堅定及時行樂醉生夢死的人生信條。看著人們左轉右去,共同度過的歲月已逝去,風再起時,你要做些什麼呢?2003…4…11
為2003唱一首離別歌
在2003年即將過去之前,例行公事回首這一路風景,身為過客、看客,感慨似乎比所見所聞還要多。懷舊催人老,當你想要從頭整理記憶,卻發覺竟然毫無頭緒。其實你已經老了。這一點你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生事物你茫然無措,或是為了緊跟潮流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再或是面對師長、徒弟總有種差輩兒的感覺,這都是佐證。當然,千萬不要懷疑你自己有病,也不要臆度別人基因突變,因為生活並沒有停止創作,只是識譜的你不會歌唱了而已。
2003年,相信人們最不願回味的就是曾經肆虐的“非典”,但似乎歌壇的一切都與“非典”這個詞有關,當然這裡只取“非典型性”的字面意思,那些與抗“非典”藥物並肩戰鬥的抗“非典”歌曲不是本文回顧的重心。
說到非典型性,就要先提一下演出市場,尤其是流行音樂的大型演出。今年的演出,場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