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4頁)
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此與常人之墳並無分別,父皇為開國之主,這樣就太簡陋了。”
“想漢時造長陵,歷時數十年。
陛下若造如此規模陵園,以數月之功,萬萬難成。
臣見漢文帝之霸陵因山而成,這樣可省人力,若陛下執意要建高陵,如此因山而建,足顯宏偉。”
李世民不願意採用虞世南的建議,他知道厚葬容易引起盜墓的道理,然他現在若省力為李淵建築陵墓,容易引起後人評說自己不能善待老子,他不願意擔此罪名。
虞世南還在那裡引經據典,說道:“漢代的君主在位,三分天下貢賦,將其一分入于山陵。
其無故聚斂百姓,卻白白便宜了盜賊,太不應該。
魏文帝曹丕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無有不發之墓,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乃不重痛哉!’請陛下轉換心意,勿厚葬為盼。”
“朕知道了。
虞卿,你先退回,也聽聽其他大臣的意見。”
虞世南躬身退回。
房玄齡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為若依長陵制度修建陵墓,過於宏侈,且建造的時間也不夠。
臣在洛陽之時,曾去瞻仰漢光武帝劉秀之原陵,其陵高六丈,實為攸宜。
光武帝為中興明主,太上皇於亂世中一統天下,足以媲美。
臣想太上皇之陵可依原陵制度建造。
” 漢光武帝劉秀之原陵位於現孟津之鐵謝,其南倚邙山,北臨河水,該陵近山傍水,顯然是形勝之地。
房玄齡那日到原陵,還是圍攻洛陽王世充之時,一日陪同李世民經過該陵,在此駐足觀看。
李世民此時一經提醒,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原陵的模樣和周圍的環境,他又顧及虞世南苦諫之意,不再堅持建九丈高陵墓,遂說道:“好呀,玄齡之議甚為妥當。
今九丈則太崇,三仞則太卑,就按玄齡之議,依原陵之制,為太上皇建造陵園。
太上皇以前無暇顧及,朕今日倉促而成,可名之為‘獻陵’。
袁卿,你善陰陽之術,這踏勘選陵址之事,你須在三日內完成。”
袁天綱出班道:“陛下,臣見三原縣之唐朱村,有一處形勝之地,其在漢太上皇陵西十五里處,可在那裡堆土為陵,以為太上皇陵址。”
李淵的墓址就此確定了下來,有司開始緊張地忙碌起來。
貞觀九年五月十一日,李淵在垂拱殿裡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七十歲。
其臨死之前,遺言李世民以天下事為重,不許其為自己守制三年。
因為李世民若守制,就不能再臨朝視事。
太子李承乾畢竟年幼,讓他來治理國家,肯定力不從心。
然李世民為表孝心,不再臨朝聽政,詔太子李承乾在東宮平決庶政。
一幫大臣請求李世民遵李淵遺言,李世民堅持不許。
同年十月,獻陵建造而成,其在唐朱村堆土成陵,呈覆鬥形,陵高六丈。
陵前立有華表、石犀、石虎等雕刻。
此時中土未有犀牛,林邑王於貞觀初遣使獻來此物,李淵見過後非常感興趣,向李世民要來養在後園,並讓工匠依樣雕刻。
其死後,這些石犀就被立在陵前。
歷來守把帝王墓門的石刻,一般是形體龐大的坐獅,而李淵不喜獅子,卻喜猛虎。
太上皇歸葬獻陵 老狐狸魂歸磧中(7)
所以守把獻陵四門的不是坐獅,而是八具高一丈的似走動中的石虎。
這些石虎有著挺拔的形體和威嚴的頭部,其頭部稍傾斜,做出闊步向前探尋的姿態,看來栩栩如生。
獻陵前因為有了這些石虎和石犀,與其他陵墓相較,顯得很特別。
十月七日,朝廷舉辦了規模浩大的李淵喪禮,按照發喪鹵簿,以六紼牽引李淵柩車,每紼各長三十丈,圍七寸,各有執紼挽士虎賁千餘人;另有挽郎二百人,左右各配輓歌二部,各六十四人。
其後,李世民和百官緩緩跟隨柩車,其身旁左右儀衛以及代哭者,蔚為壯觀。
經過諸般繁縟細密的葬儀程式,將李淵葬入獻陵,同時還將李世民的生母太穆皇后合葬。
為了免李淵夫妻在陰間寂寞,李世民准許讓李神通、李婉娘等人的遺骨移至獻陵周圍,以為陪葬。
李淵死後,群臣為其上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後人多稱其廟號,即唐高祖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