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頁)
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投降造成的權力真空,控制廣大的原日偽佔領區,準備奪取中國的半壁河山。遠在大後方的蔣介石對突變的形勢,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然而,就在*積極部署,準備奪取華東、華北、西北、東北大部分地方政權的關鍵時刻,莫斯科給*中央發來電報,指出:中國不能打內戰,否則中華民族就有被毀滅的危險,毛澤東應赴重慶進行和談。在斯大林看來,倘若*拒不和談而堅持武裝奪取的方針,必將導致遠東局勢的緊張。斯大林不相信*的軍事實力,也不瞭解*的最終目標,但他知道一點:無論中國內戰結局如何,都會破壞業已簽訂且為莫斯科得意的中蘇同盟條約及蘇美共同構建的雅爾塔體系,從而給蘇聯在遠東的安全和利益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必須象西歐各國共產黨一樣,在蔣介石領導的“聯合政府”框架內尋求和平與穩定。 對於來自莫斯科的“國際援助”,*固然沒有抱多大希望,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斯大林會下一道:“不準革命”的禁令,這不啻向毛澤東頭上潑了一盆冷冰冰的冰水,*不得不改弦更張。 戰略方針出現如此急轉彎,是需要給全黨和全軍一個交代的,原因主要是蘇聯表明了態度。*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棗園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分析了戰後進入和平階段的兩種情況後指出,由於得不到蘇聯的幫助,只能在得不到大城市的情況下進入和平階段。至於蘇聯為什麼不能幫助*,毛澤東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解釋說,美蘇需要實現國際和平,“蘇如助我,美必助蔣,大戰即爆發。” 毛澤東已經看出,中國不在蘇聯的勢力範圍內,並斷定蘇聯進軍中國的區域大概會限定在東北三省。所以,*在關內的一切軍事行動都不會得到蘇聯的幫助,出路只有一條:在全國範圍內大體要走法國的路,即資產階級領導而有無產階級參加的政府。而在中國,聯合政府的形式:現在是*加若干*,並將佔相當長的時期。目前“我們還是鑽進去給蔣介石洗臉,而不要砍頭”,將來再實現新*主義的中國。看來,*不得不走這條彎路了。 幸而,斯大林並不想強迫*接受某種具體做法,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留下了充分的迴旋餘地。畢竟,提出“聯合政府”政策只是一種手段,就目的而言,有一點莫斯科與延安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須保證對中國東北的控制。 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消滅日本關東軍,其主要目的是使東北地區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和東方安全屏障。作為簽署中蘇條約的對應條件,斯大林向美國人和蔣介石許諾,東北的行政權將交給國民政府,而蘇軍在三個月內撤離中國,希望以此換取中國政府的對蘇友好立場。但是,無論從意識形態出發還是著眼於地緣政治,斯大林對蔣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國,既不放心也不信任。所以,蘇聯不能把對東北的控制完全寄託在已經公開表明的既定政策上,而要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怎麼才能做到有效掌握東北,唯一的辦法就是借*的力量來控制國民黨行政當局對東北的接管程序和實際結果。就蘇聯對中國以及東北採取的政策而言,國民政府的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可算一語中的:“蘇聯只要看見中國有聯合政府,一切便好談。” 最初,斯大林在國共之間所採取的左右逢源的立場,與*逐步確立的獨佔東北的戰略實有些不合拍,以致一度引起毛澤東的失望和不滿。不過,國際局勢的變化最終還是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由於得知東北的行政權將交給國民黨,*中央還在猶豫是否派大部隊搶佔東北。但*中央很快就想出了對策,中蘇條約中明確規定:“所有中國籍人員,不論軍民均歸中國管轄”,蘇聯不干涉中國內政。 *軍隊突然大量出現在東北,一時搞得蘇軍不知所措。問題的癥結在於,由於莫斯科採取的模糊政策,蘇聯軍人和*領導人最初都沒有搞清楚,而他們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絡。 在公開場面上,蘇聯明確表示:蘇聯撤離中國前,國*隊均不得進入東北;但私下應允,如果不用八路軍名義,不公開與蘇軍接洽,蘇軍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控制東北問題上,斯大林最大的擔憂在於美國滲透到蘇聯的勢力範圍。隨著國民黨軍隊在美國的援助下不斷接近和開進東北,莫斯科的擔憂越來越加重,態度也越來越明朗。 中國政府的第一批軍隊將在數日內乘坐美國軍艦抵達大連。這如何不讓斯大林心急?他既然認定國民黨是美國人的傀儡,那麼,要遏制第三國勢力進入東北,只能依靠中國共產黨。 斯大林對華政策的根本目標是確保蘇聯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