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原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鍋裡熱著呢。”
宋慧娟掀開鍋蓋,一股子白氣撲面而來,雙手沾沾涼水趁機把碗端出來。
一個玉米團團,小半碗野菜。
宋慧娟看著時隔四十多年再次見到的玉米糰子,心裡覺得好笑。
就這樣的糧食到那二十七世紀也成了啥健康粗糧,也是一群沒吃過苦的孩子。
“餓不餓?大嫂給你吃,”宋慧娟把碗推到陳如英面前。
“不餓不餓,”陳如英連忙擺擺手,“大嫂吃。”
宋慧娟看到了她咽口水的動作,沒再說什麼,自己吃幾口偶爾夾一筷子往伸過去。
太久沒吃到玉米團團,還真有點拉嗓子。
兩人一會兒就吃完了,陳如英搶著刷碗,宋慧娟也沒讓,刷碗對農村的孩子不算啥活計。
陳如英雖說也有十一二歲了,可個頭並沒那麼大,瘦瘦小小的,看著也才十來歲出頭。
農戶家的閨女都是吃半份糧食的,畢竟在老觀念裡閨女嫁了人就是別家的人了,就是現在陳如英也是吃的半份糧。
宋慧娟從前在孃家也是如此,可等自己能掙公分就吃一份糧了,畢竟吃得少乾的也多不了。
按說現如今陳家有三個勞動力,掙的工分應該也不少,但陳家還有兩個半大小子,日後成家也少不了花錢的地方。
老陳頭今年也才五十,高高壯壯的,平日裡幹活也不輸給年輕人,老二陳庚良今年也有二十了,也正是幹活能出力的時候,可也是該娶媳婦的時候了。
雖然陳庚良比宋慧娟還大兩歲,可去年相親的時候也得先緊著大哥,按著農村的觀念這娶媳婦也是有個大小先後的。
至於老三陳庚興今年也有十四了,平日裡也跟著下地,只是公分不多,不過好歹有個壯勞力的一半了。
婆婆張氏從前是個地主家的閨女,後來趕上連年戰亂才下嫁給陳庚望他爹,那時候的大家閨秀都是纏了小腳,走起路來尚且晃晃悠悠的,更別提出工掙公分了。
這樣的日子上輩子過了十來年,足足等到老三陳庚興成家才算是分了家。
這輩子她可沒那個耐性陪著他們耗,還是得想法子趕緊離婚。
農曆二月,按著陽曆也才三月份初,這天兒雖比不上冬日寒冷,可草泥堆的房子也抵不住幾分寒風。
宋慧娟緊了緊身上的小襖,想起上輩子的事,該著手準備些棉花,肚子裡的孩子按著時候生下也到八九月了,沒有幾床棉花冬天也不好過。
她一個人帶著個孩子,再沒有幾斤棉花可就不好過了。
還有糧食,重中之重,不拘是玉米麵還是紅薯面,都得囤些留下來,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
這時候,公社還允許每家每戶能種點自留地,養點雞鴨家禽。
宋慧娟回到西屋,走到床尾,開啟那口樟木箱子。
這箱子是出嫁前爹親自打的,她仔細清點了裡面的幾塊布,這還是去年出嫁前自己扯的線織了幾匹,留著日後總能救濟些。
孩子的東西得早早準備了,尿布倒不用裁新布,隨意就能從幾位嬸子那借回來,這東西家家戶戶都有。
可還是得裁量兩身新衣裳,有個替換,還得裁的大一些,要是剛剛合身了等長大幾個月還得扯新布,也不值當。
總歸還得趁早把這些衣物備好,等過一陣地裡忙起來就沒時間準備了。
宋慧娟合上蓋子,擦了擦樟木箱子,這是自己孃家的唯一點念想了。
除了要保證孩子的吃穿,還得想辦法識些字。
上輩子幾個孩子都沒能好好上學,個個都是出苦力幹活的人,尤其是老大,小小年紀就沒上學了,回來幫著家裡掙公分。
她識字也不多,還是上輩子照顧孫子們才識得幾個字,連家裡的鐘錶也看不懂。
這輩子想讓孩子們過的輕快點,一定要讀書,自己也得學識字,就是真上不起學自己好歹也能教教。
陳家也只有陳庚望屋裡會有紙筆,那必然也會寫幾個字。
宋慧娟拉開抽屜,那裡面正放著幾本賬簿,這隻能是陳庚望的了。
她拿起最上面的一本,翻開仔細瞧了瞧,這賬簿上的字大多數都不識得,翻來覆去的只能根據人名大概猜出來幾個。
難不成這識字才剛開始就要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