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態,等著國民政府去向大日本帝國政府表示乞和投降。
一個星期很快過去了。
12月21日,這些傲慢的“戰勝者”實在有點耐不住了。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決定請德國駐中國大使陶德曼出面充當說客,向中國政府轉達帝國政府提出的基本條件。中方如全部承認,則以此為講和條件。
日方提出的條件是:
(一)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向日本乞和;
(二)中國正式承認滿洲國;
(三)華北、華中及內蒙設立非武裝地帶,但日軍根據需要,可以在非武裝地帶自由駐軍;
(四)華北、上海由中日共管;
(五)中國應償付日本所要求之賠償。
陶德曼大使看過這些條件,兩肩一聳,大搖其頭,認為這樣的條件太過份了,“估計中國方面接受的希望甚微。”
然而,蔣介石儘管也在此期間表示願和談的意思,但卻無論們何也不敢揹著人民答應這樣的條件。
1938年1月11日。
天皇對大臣們說:“如果中國現中央政府不來求和,則今後帝國不再以該政府為解決事變之對手,將扶助建立新的中國政權,並與之簽訂調整兩國邦交之協定。日本將協助新生中國之建設。”
天皇還指示:日本對拒不投降的國民政府將採取措施使之毀滅或納入由日本扶持的新政權之下。
事實上,在這之前,他們已於1937年12月1日,在內蒙搞了一個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又於12月14日,在北平搞了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38年3月28日,又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維持政府。
日軍在華北、上海的進攻以及南京的失陷,已經嚴重地影響了美、英等國在長江中、下游範圍的實際利益,因此,此時美、英也轉而支援蔣介石及其政府的抗戰。正是在這種情況和中國人民抗日高潮的進一步推動下,蔣介石不得不暫時放下與日談和的企望,不顧日方的恫嚇威逼,調兵遣將,部署抗戰事宜。
日本政府認為“由於不能忍受中國方面的態度”。於1月16日,由近衛首相發表政府宣告:
攻陷南京後,帝國政府為給予中國國民政府最後反省機會已及於今日。然而,國民政府不解帝國之真意,策動抗戰。
因此,帝國政府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之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並將與之調整兩國邦交,協助新中國之建設。
蔣介石對日本的政府宣告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以同樣強硬的態度回答日方:宣佈召回駐日本的大使,關閉大使館,同日本斷絕外交關係。
這一手出乎日本意料,也於1月20日趕緊召回日本駐中國大使。
此時,兩國之間,都唯恐自己態度不夠強硬。斷交,處於實際戰爭狀態。仗,儘管打。大打大陪,小打小陪。但是,誰也不去首先履行那紙宣戰的公文。
近衛首相向全世界宣佈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還要另外扶持新生中國政權,這大大刺激了蔣介石的自尊心,毅然辭去所兼行政院長等行政官職,宣佈從今以後,專門率軍打仗,與日本侵略軍作戰。
6
日本近衛內閣認為,蔣介石要堅持長期抗戰,主要依靠外國支援,在近衛首相宣佈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同時,還制定了“國際施策”。其核心內容是:破壞第三國對蔣的支援,使各國外交使團脫離中華民國政府。特別要作好法、英、意、德,捷克等國的外交工作,使其停止從物質和道義上援蔣。
在希特勒德國及其夥伴義大利的全球戰略中,遠東是其重要一環。因此,他們既同日本又同中國建立比較密切的軍事關係。特別是德國,大批的德軍顧問,從1928年起就一直在蔣介石的軍中供職。在許多部隊中,德軍顧問配到了營一級的單位,德國曾賣給蔣介石數量可觀的槍械,以及飛機、坦克、裝甲車這些現代化的軍事裝備。
日本外相廣田為了破壞德、中關係,抓住希特勒與共產主義不共戴天之仇這一特點,到德國大肆遊說,指責蔣介石政權跟斯大林打得火熱,在希特勒的耳邊吹“中國逐步接近共產黨”;“國民政權將陷入共產黨的謀略中”;“蔣介石的抗日行為是受了斯大體俄國的唆使;抗日路線是建立在容共、聯共的基礎上,是蘇共的幫兇等等。
經廣田外相這一出色外交挑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對中國抗戰的看法有了明顯轉變,由最初的同情中國抗戰,轉向慫恿日本打中國。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