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世民曾經在奏《七德舞》時說:“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德綏海內。”當時封德彝上前說:“陛下以神武平海內,豈文德之足比!”李世民很清醒:“戡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結果德彝磕頭謝罪。這段故事很清楚地說明,當上皇帝的李世民清醒地認識到時勢變化了,工作重點應該轉入到文治,不能繼續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
正是基於這個認識,讓李世民開創出一個空前絕後的“貞觀之治”。
其實這個轉換,早在征戰天下的時候,李世民就有意識了。說起來這也是李世民一次失敗的教訓換來的,那就是和太子建成的一次較量——再平河北。
河北的竇建德雖然戰敗身亡,政權也垮臺了,但起初唐朝對河北的統治比較強硬,導致民心不附。所以,很快,竇建德的餘部在悍將劉黑闥的統領下,開始反叛,而且一下子席捲了河北全境,勢頭很猛,唐軍損失嚴重,連李也吃了大敗仗。當然,最後還是李世民出兵,平息了叛亂。在這次平亂中,李世民還是比較信賴自己的強大武力。事實證明,他的武力依然強大。但後來的情況卻說明,純粹以武力解決問題,不僅很吃力,而且效果也不能持久。所以,不久之後,河北再次“淪陷”,估計這很讓李世民抓狂,又有點無奈。
而再次搞定河北的卻是李建成。李建成在魏徵的策劃下,主動要求出徵河北。李建成與李世民相反,用“柔道”,他採取安撫民心的做法,發出公告,效果極佳,不僅非常迅速地平息了叛亂,而且讓局面徹底穩定了下來。
可以說,這次李建成的舉重若輕,幾乎把李世民的赫赫功績都給比下去了。李世民戰無不勝固然令人欽佩,可中國人向來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可是用兵之最高境界。李建成用“柔道”安定河北,顯然就比李世民光用蠻力來得高明一籌了。
這次雙方的暗中較量,給李世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充分認識到,懷柔策略有時候比武力來得更加有力!前面說過,李世民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人。所以他很快就明白,要治好天下,一定得用“文”,用“德”。
其實感悟這個道理並不難,難的是李世民能轉變自己。成功往往會讓人們迷信自己以往的經驗,尤其是建立了李世民這樣的不世功勳後。但李世民沒有迷失自己,他及時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並努力修正,實在是了不起。
當然,李世民之所以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主要還是因為他的抱負,他的野心,他的胸懷是天下的,因此他的眼光決不是短淺的,行動也決不是愚蠢的。所以,李世民不僅是名將,更是合格的皇帝,合格的政治家。
當然,作為傑出皇帝的李世民,也並沒有偏廢“武”。實際上,在貞觀期間,李世民繼續指揮著千軍萬馬,縱橫沙場,安定邊防,開疆拓土。武功之盛,相當驚人。只不過,李世民將文武兩手運用調配得恰到好處,能夠相得益彰,將戰爭的壓力幾乎都化解於無形。
五、從《秦王破陣樂》到《七德舞》(2)
李世民可謂軍事藝術家,總能“好鋼用在刀刃上”。具體分析,則有三點:一、控制節奏,掌握主動。每隔四五年,發動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就不會過分耗費國力;二、抓住時機,速戰速決。幾乎每次戰爭都做到事半功倍;三、統籌全域性,各個擊破。充分利用外交、結盟等手段來配合戰爭。凡此種種,無不顯示了李世民高超的軍事天才。
把握機會,平定突厥
李世民軍事上的輝煌總能說明他善於敏銳地捕捉機會,把握機會,平定突厥一戰就是最好的範例。
李世民踏著血跡登上了皇位,同時也接過了一副沉重的擔子。除了百廢待興的內政之外,他面臨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草原之主——突厥。
說起來,李世民的第一次從軍經歷,就跟突厥有關。
長孫皇后的父親,也就是他的岳父長孫晟,恰好是個突厥專家。當初隋文帝正是因為用了長孫晟,所以沒費多大事,就消除了突厥這個勁敵的威脅。長孫晟可以說是經國之才。長孫晟去突厥本是因為送婚——替北周皇帝送一位“千金公主”給突厥可汗和親。可能因為射術了得——長孫晟曾一箭射下雙鵰,令突厥可汗刮目相看,以至留他住了一年之久。哪料想,突厥留了一個致命的間諜——長孫晟乘遊獵之機,詳細偵察了突厥山川形勢及部眾強弱。後來長孫晟巧妙運用了各種策略,讓突厥內部分裂,實力一落千丈。
不過突厥很快重振雄風,再度成為大漠主人。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