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最後的日子裡所發生的事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
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這時,殿裡除了我們三個,別無他人,安靜得很。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的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后。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麼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從這次召見之後,袁世凱就藉口東華門遇險的事故,再不進宮了。
隆裕接受了袁氏的溫柔一刀。
袁世凱在那天已和隆裕達成清帝退位的協議。他當然心安理得,可以不再進宮了。
隆裕後來和宗室商議的結果是:以放棄政權的形式由宣統宣佈遜位,但當時溥儀皇帝還只是不足6歲的毛孩子,恐怕他小孩子家說話難以算數,因此,隆裕出面,叫宣統以太后命遜位。
其實當時清廷還有一人也有資格下遜位詔書,那就是光緒的生父、監國攝政王載灃,然他一則與隆裕在用人行政之權上有矛盾,二則不贊成共和,三則也不想頂戴罵名,故拒下詔書。宗室載潤在《隆裕與載灃之矛盾》一文中說:
隆裕連日召開御前會議,抱著溥儀潸然淚下道:“悔不隨先帝早走,免遭這般慘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遜位,恐日後我大清宗室皇族,蕩然無存;何況今已到了國無寧日,生靈塗炭的地步,敢問於心何忍?”那時載灃對於共和,本無定見,但由於內有隆裕贊同,外有奕(劻)、那(桐)挾制,個人又無良策以應付時局,唯堅決表示自己決不下此詔書而已。故其辭去監國攝政王之職,而由隆裕出面下遜位詔書者,乃實不得已也。
帝制下的最後一份退位詔書
我平生喜歡看歷代亡國時的退位詔書。因為讀中國帝王的退位詔書,是件很快樂的事。
但對當事者來說,那就是很痛苦的事了。
史載:“在大清帝國建國267年後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流著淚,在這養心殿中宣告清帝退位詔書。”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除十六國之外,透過皇帝退位改朝換代,並有官方正史可查的退位詔書,僅見十份。隆裕頒佈的退位詔書,是最後一份。在世襲制社會中,一個特殊存在的禪讓制度,集中存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個較長的大分裂時期以及該時期前前後後的時間內。
曹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晉王司馬昭卒,長子司馬炎繼承王位,迫魏元帝曹奐退位,魏國曆時46年。司馬炎稱國號為晉,改元泰始。
曹奐的退位詔書記載於《晉書》武帝本紀,此詔書並非皇帝親自降詔,而是命太保鄭衝持詔書獻於晉王司馬炎。書中闡明瞭歷史上天命的傳承經過,曹奐自己用“我不敢知”掩蓋了曹魏王朝的建立,只是稱讚司馬懿功勳卓著,對曹魏王朝的貢獻,然後大講天命,強調皇位傳承的輪迴。
隆裕太后宣佈的退位詔書,是由著名的立憲派領袖張謇的幕僚楊廷棟捉刀。楊廷棟,清末舉人,留學日本。歸國後,以其知識淵博、思維敏捷、文筆流暢,而為張謇所器重。楊廷棟受命起草詔文後,經張謇潤色,再由袁世凱審閱後交與隆裕太后宣讀的。《退位詔書》的大意是: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軍起義,各省回應,國內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派人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但是兩月以來,還沒有議出妥當的辦法。國體一日不決,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將領,也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我又何忍因一姓之尊榮,而有違廣大人民之好惡?今天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今派袁世凱總理大臣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的來說,是期待人民安居,海宇平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這樣,我與皇帝也好退處安閒,優遊歲月,受國民之優禮,親見大治之告成,這正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安定局面。
隆裕:南北對峙中的帝國女人(3)
該退位詔書是中國十大詔書中寫得最為酣暢、淋漓盡致的。
歷史學家閻祟年在評論這一詔書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