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崔浩對於北魏前期政權的發展與鞏固,功不可沒。他本人雖為一文弱書生,卻總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拓跋氏在軍事擴張中多次採取他的建議,幾無失策。對於北魏的制度,他的影響則是在思想的層面上,是隱性和漸進的,他重視推廣儒學,並著力於像漢人一樣選賢拔才,這些舉措都是能波及數代的。很多人認為,崔浩心存漢室,不熱衷於南征,而力圖促使北魏政權向其他方向擴充,這其實是一種漢文化的慣性思維方式。崔浩從小受到的教育既然是漢人的傳統文化教育,他的言行不管是出於主觀還是客觀,自然會對漢族、漢文化有利。鮮卑人本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崔浩想從漢文化的角度出發,為鮮卑人寫史,其結果只能是悲劇。崔浩的被殺,歸根到底源自文化的衝突,它標誌著北魏前期的漢化潮流遇到了暫時的阻礙。然而,對鮮卑貴族們而言,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要想生存於中華世界之中,在文化上就別無選擇。歷史之車輪,轟隆碾過,大勢之所趨,無人可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九 南北狼煙再起(1)
崔浩被誅的那年恰好在公元五世紀的正中間,整整一個世紀以前的後趙亂亡、冉閔發動的大屠殺(參見《縱橫十六國》),恍若昨日,昔日高鼻深目的胡人慘遭滅族,今天便輪到了北方最為顯赫的幾大漢人士族。歷史對人們,總是開著不大不小的玩笑,輪迴也好,報應也罷,相似的情景一次又一次的出現。一百年前是慕容氏大舉南侵,一百年後就變成了南北世界的一場大對抗。
崔浩被誅的四個月前,北朝皇帝拓跋燾與南朝皇帝劉義隆,幾乎同時想到了向對方開戰。首先動手的是拓跋燾這個“戰爭狂人”,剛剛從對柔然的戰事中調整過來,他便將刀鋒指向了淮水南北的宋國國土。
南朝自元嘉七年(公元430年)的那次北伐失敗(參見《元嘉之治》)後,已有整整二十年沒有和北方的鄰居在戰場上過招了。宋文帝大概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加之二十年來的治世局面,異己權臣一個個都被他消滅,讓他頗為得意,以前的失敗歸因於年輕不懂事、考慮不周到,可以通通忽略不計,現在正值有為之年,所以要好好做幾件功勞可以蓋過歷史上那些明君英主的大事。蓋吳起事的那次,他就有了想法,苦於那時沒把北伐的事情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準備不充分,才沒有馬上付諸行動。這回北魏的軍隊首先出動,他便想好了方針對策——儲存實力,待機反攻。他給淮、泗前線的各部將領下令:“如果魏軍兵少,就各自堅守;如果兵多,就帶上老百姓,一起退到淮南的壽陽。”
拓跋燾親自率領騎兵部隊,呼啦啦來了十幾萬。宋國邊境線上偵察的衛兵情報蒐集工作極為不力,前線各城發現魏軍時,雙方距離已經相當近了。南頓(今河南項城西)、穎川(今河南禹縣)的太守收到情報,驚恐萬分,立即棄城撤退。
魏軍長驅直入,便殺到了懸瓠(今河南汝南)城下。駐守在懸瓠的是行汝南太守(行即為代理,行使的意思)陳憲,魏軍還未入境時,他被壽陽的豫州刺史、南平王劉鑠派到這裡。時間緊迫,陳憲來不及撤退,也沒收羅多少兵士,整座城中只有區區不到一千人。拓跋燾的大軍很快就將懸瓠城團團圍住。
魏軍數量百倍於城內守兵,拓跋燾本以為可以輕鬆拿下,沒想到竟然碰了釘子。陳憲人雖少,鬥志卻很高,擊退了一撥又一撥的攻城魏兵。魏軍在城外四周修築高樓,對著城裡瘋狂射箭。城裡計程車兵想了個辦法,一人拿一塊門板,要行路取水時就背在身上,魏軍的亂箭竟也沒起多大作用。拓跋燾又下令改用衝車,衝車頂上裝個大鉤,專門拖拽城牆,懸瓠的南城很快就要坍塌了。陳憲也有對策,又在裡頭再修一道內牆,外面又豎立木柵欄,全力阻擋,衝車這一招又失靈了。魏軍只好仗著人多,死命攻城,宋軍在陳憲的號召下奮勇苦戰,以一當百,攻城的魏兵完全沒轍,屍首越堆越高,到最後,後頭上來的魏兵直接踩著前頭人堆積的屍山,就能衝到城頭與宋兵短兵相接,戰況無比慘烈。
懸瓠城對於守兵生死攸關,而對於攻勢不止的對手而言只是一座可有可無的城池。拓跋燾的戰略方針不明確,十萬大軍被幾百個人拖在淮北,損失上萬。宋國這邊則贏得充分時間,兩路救兵分別從彭城、壽陽出發,一路往汝陽,一路往懸瓠。彭城的一路由武陵王劉駿負責,把北魏前來掠民的拓跋仁打了個措手不及,輜重被燒,軍隊失散。不過拓跋仁也算精明,很快就探清楚宋軍後繼不足,回師反擊,將宋軍打得大亂,得了不少馬匹和武器。
壽陽的一路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