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
在乘佛教對“無法無我”地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地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地。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地理論而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地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
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