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2/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當時的主要勢力包括三大類:外樣大名、武斷派和文治派。
由於秀吉出色的外交才能,以及當時天下一統歸豐臣的大趨勢,使得以大老們為代表的各路大名紛紛歸降,成為外樣大名,而他們的實力在統一戰中得以儲存,為動搖豐臣政權埋下禍根,這也是秀吉最不放心的一派。當然,這派內部也存在諸多矛盾。
其餘兩派皆出自秀吉一手提拔的譜代家臣和老部下,武斷派的代表人物乃清正、高虎等,文治派的代表人物則是三成、長盛等五奉行。武斷派只知彎弓射大雕,戰鬥中專以衝鋒陷陣為主,文治派則以內政為專長,戰鬥中負責籌集糧草,提供後勤保障。
在武斷派看來,上陣殺敵才是武士之道,自己拼著命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卻和那些躲在後方享清福的文吏大老爺們平起平坐,真是豈有此理。他們打心眼裡看不起文治派,可偏偏文治派穩坐五奉行的位置,高出他們一頭,他們怎能答應。
文治派也一肚子苦水,若沒有他們籌措軍餉糧草,怎能將戰役維持下去?目前,國內一統,乃文治天下之時,光憑打打殺殺是不能治出太平盛世的,舞刀弄槍的傢伙們應該靠後了,秀吉自然也是站在文治派一邊,否則五奉行也不會交由文治派家臣擔任。
武斷派認為由於文治派糧草供給不足,導致士兵缺糧,侵朝戰爭才打得如此艱苦;文治派則認為武斷派作戰不利,才導致水路補給線被切斷。
武斷派最痛恨的要算三成了。在侵朝戰爭中,秀吉命三成統計將領戰功。三成將行長的功勞如實上奏,卻因厭惡清正等亂殺無辜而少報不少,清正等遂認定三成賞罰不明。更何況關白豐臣秀次慘遭滿門抄斬,三成也被攪在其中,清正等認為他乃始作俑者,對其恨之入骨。可秀次之死一方面由於他自作自受,另一方面由於秀吉有意置其於死地,三成只是奉命執行,冤啊!
兩派之間明爭暗鬥,勢同水火。可天下初定,各外樣大名雄霸一方,說不定啥時戰火又起。秀吉心中明白此理,對兩派之爭故且忍之。早先於各派之間斡旋通好的乃秀吉之弟豐臣秀長,他是豐臣政權的核心人物,著名的內政高手,師從“今孔明”竹中半兵衛。在秀長的努力下,各派之間還算沒鬧出大亂子。就在侵朝戰爭打響的前一年,秀長病死。其死後僅一個月,豐臣政權的另一個起斡旋作用的人物、著名茶人千利休也被秀吉殺害,聯絡各派之間的紐帶就此斷絕。
欲知秀吉為何與一茶人過不去,且看下回分解。 。 想看書來
第七十二回 千利休誓死悟茶道 七武士洩憤討三成
人世七十,力圍希咄。
吾之寶劍,佛祖共殺。
—— 千利休臨終偈語
晚年的豐臣秀吉醉心於茶道,並拜千利休為師,二人對茶道的理解卻絕然相反。秀吉推崇奢華,其精心設計的“黃金茶室”雖規模不大,卻黃金滿屋,光芒耀眼;利休開創的“千家流”則崇尚古樸、幽寂。秀吉以茶道為政治工具,彰顯自己開創的太平盛世,在北野舉辦的茶道盛會連平民百姓、販夫走卒皆可參加,就是這點的最好體現;正如韓非子所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利休認為茶道乃修身養性、沁人心脾的藝術,追求大道至簡、道至不繁。
另一方面,利休資助修建大德寺山門的金毛閣,寺院方丈為表謝意,立其木像,導致秀吉的嫉妒,這次事件被稱為“大德寺山門事件”。利休的得意弟子山上宗二因對茶道的不同理解屢次牴觸秀吉,最終在小田原圍困戰期間被秀吉殺害。此後,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由於豐臣秀長從中斡旋,兩人的關係才沒有惡變。
最讓秀吉惱火的是利休站在蒲生氏鄉等人一邊,反對侵朝戰爭,並預言戰爭必將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忍無可忍的秀吉在秀長死後僅一個月,就以“大德寺山門事件”和倒賣茶器之名,於天正十九年(1591)二月十三,將利休囚禁於堺港。廿五日,秀吉又將他召回京都,逼其切腹自盡。三日後,利休於聚樂第葭屋町的府邸中自盡身亡。
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諸多大名、武將痴迷於茶道,他們以收藏茶具為愛好,以擁有名貴茶具而自豪。大家可曾記得,當年織田信長曾為得到名茶器“古天明平蜘蛛釜”想放“天下至惡”松永久秀一馬。因此,茶人也和高僧一樣,經常來往於各大名之間,從而起調停斡旋的作用。
利休名聲在外,門下弟子無數,既有武士,也有平民,其中蒲生氏鄉、細川忠興、高山重友、古田織部、瀨田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