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了淺雪的全力支援,人力物力上的全面配合,凌雲的新茶製作的比預想中的還要順利。不過頭一批茶只是試驗階段,因此量也很少。凌雲炒的第一批茶葉,全是從高家莊不遠的茶莊新鮮採摘送來,完全是按照凌雲的採摘要求採摘,而且都是隻採用最高品質的一芽一葉。這些茶都是*山獅子峰茶園所產,不過並非什麼當世名茶。凌雲這幾天也對此時的茶種做了些功課,找了幾個茶鋪的掌櫃仔細詢問。知道如今最有名的茶,是產自劍南雅州名山蒙頂山的蒙頂石花,次以浙江湖州的顧諸紫筍茶最為知名,宮廷以及貴族豪門,幾乎都是用採用這些名茶。
此時揚州淮南一帶,在後世屬於江蘇和安徽地區,淮南此時雖然與蜀中和嶺南同屬三大產茶地,可卻缺少頂級名茶。江淮一帶的茶以壽州的霍山黃芽、六安茶、天柱茶,宣州雅山茶為出名。而*山所產茶雖在本地口碑不錯,但在所有的茶中,卻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而已。不過在後世,與*山只隔江相對的南京雨花臺山丘卻出產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雨花茶。這在凌雲看來,*的茶還是有不錯的基礎的,北面的壽州有霍山黃芽,六安茶,天柱茶等不錯的上等茶,而南面又會有雨花茶這樣的名茶,那麼*山的茶缺的只是一個包裝的機會而已。
隋朝人會不會喜歡喝泡的茶?凌雲看來這是肯定的,他們現在都喝煮茶,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喝過炒制的泡茶而已。
把從獅子峰採摘下來的新鮮茶葉用馬車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莊中,為攤晾這些茶葉,凌雲還準備了數個大竹匾。
當然,新茶最重要的還是炒制。為了炒茶,這幾天高家莊僱傭了幾個鐵匠,日夜加工打造了三口大鍋。這些鍋都是凌雲按照以前在姑媽茶廠裡的樣式製成。鍋是鐵鍋,三鍋並排,分成生鍋、二青鍋和熟鍋,順序操作。這些鍋口直徑約三尺左右,生鍋稍微傾斜,鍋臺前方高一尺餘,便於操作,後壁高三尺以上,與牆貼合。
生鍋殺青,等木柴火燒到將近兩百度時,就可以開始炒了,一次最多投入一斤茶葉。用炒茶帚在鍋中不停旋轉炒拌,待青葉軟綿後,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覆進行。時間大約兩分鐘後,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二青鍋內。二青鍋起持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操作時則需要用力更大。
凌雲當著木蘭和青蓮兩個小丫頭的面操作了一遍之後,她們就已經學會了。凌雲便馬上把炒生鍋的工作交給了青蓮,把需要更大力氣的炒二青鍋任務交給了力氣明顯更大的木蘭。
說起來,這個工作還真非木蘭莫屬。青蓮炒生鍋,木蘭拼命的帶勁炒二青鍋,而凌雲則只需要等木蘭把茶葉在鍋內旋轉,搓捲成條,當葉片皺縮成條,有粘手感的時候,就可以掃入他操作的第三口鍋熟鍋內了。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些。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裡。這樣反覆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製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溼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幹,即可出鍋。
第一批送來的新茶有差不多一百斤,一次只能炒一斤,一百斤茶整整需要炒上一百次。本來凌雲還準備只炒個一兩斤就算了,誰知道木蘭和青蓮兩個丫頭自品嚐了第一杯用炒茶法新制後泡出來的茶後,就馬上喜歡上了這種茶。而對於這種神奇而又先進的炒茶技術,她們倆比凌雲自己還看的珍貴。跟個守財奴似的悄聲跟凌雲說這種技術絕不能外傳,因此堅決要自己來炒。哪怕以後必然要交給下面的人來炒,那也得等找到了可靠之人以後再說。看她們那可愛的樣子,凌雲倒也覺得好玩。正好這炒茶的事情,也讓他能想起以往年少讀書時的生活,也就陪著她們一起堅持炒下去。
一連數天,凌雲的東院就成了一個機密重地,一主二僕一天到晚炒茶不停,其它的人根本不容進入。一時間,一主二僕間倒也忙碌不停,一邊炒茶一邊聊天玩笑,多數時候還是凌雲給兩個丫頭講故事。講的也不是什麼稀奇的故事,只是些後世的一些小故事,甚至有的是些童話故事稍稍改編了下,兩個丫頭哪聽過這些,完全聽的入了迷,以至每天早上一起來,兩丫頭就把凌雲給拉到炒茶房裡,三人並排一起站在鍋邊炒茶,一邊追著讓凌雲給她們講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