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頁)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失敗者和憤青以及無能臭狗屎們扔西紅柿,還要應訴因為競爭者太弱而面臨的反壟斷官司;唯獨巴菲特最爽,如果巴菲特在中國,還不需要繳所得稅……因為目前中國股票盈利是不需要交所得稅的。”一種青春的夢想與活力流露在字裡行間。
生活中的奮鬥會讓人忘記年齡和時間。儘管不在父母身邊的七年時間裡缺乏父母關愛,但李想說:“爸媽並沒因此覺得愧對我什麼或覺得應該補償什麼,如果是那樣可能反而害了我。”李想當時住的院子裡有戲劇團,就在幾乎所有孩子被家長逼著學二胡、京劇……之時,李想的父親卻從北京給他帶回了遊戲機,而母親則教會李想理財,每月30元零花錢,用完不續,攢了不論多少自由支配。這些都為李想以後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鋪墊,讓李想學會了思考,學會成長的方式。
第一章 偏離軌道的狂者(2)
2�遠離父母的獨立
李想中學時跟奶奶住在一起,很少留在父母身邊。所以有一個環境寬鬆的家庭,有一個夠大的空間讓他自由成長。追根溯源,李想說最應該感謝的就是父母,獨立是他們所給予的最重要的素質。他也把自己最重要的創業素質歸結為——獨立思考和總結能力強以及不斷學習的能力。李想總結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時是這樣說的:“小學時父母給的是命令,初中時給的是建議,高中時是從朋友的角度提出參考,到了高中以後就是信任了。父母給了自己很多獨立思考的機會,自己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基本沒有受過什麼束縛。”
李想曾在參加CCTV《我們》節目時,吐露了自己關於80後奮鬥的觀點。而其獨立的思想在談話中被彰顯得無處不在。
李想在現場引導所有人從一開始就“講真話”、“講心裡話”,不再講套話和廢話;但是結果仍然很遺憾,李想認為在發言人中90%仍然選擇繞來繞去的回答,答非所問,還有很多人習慣性地先將自己不是針對誰的“免責條款”講述一遍,站在自己的觀點這邊說說怎麼對,站在對方的角度也說說怎麼對,自己不是針對誰的,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鍾都講不出其所以然,講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在李想眼中,這樣的做事方法和做事效率是在浪費生命,因為在他的眼中,做事就要抓住關鍵,就要有所得。李想尤其對很多年輕人很遺憾,反而覺得一些老前輩的表現更像年輕人,可愛至極,比如萬通的馮侖先生。
透過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到,李想的生命中似乎總是充滿激情,總是以不屈不撓的態度面對整個世界。在這個節目中,最觸動李想的是現場提起了李想說過的一句話:“最該感謝的人是自己”。掩卷沉思,這其實是一個大實話,心裡話。“做到現在最該感謝的是誰?”這是一個記者普遍問的標準的“媒體型”問題,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一般應該是團隊、父母之類的。而李想的回答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想說:“最該感謝的人是自己。”後來李想面對媒體是這樣解釋自己的回答的:“團隊不是用來感謝的,團隊是用來付出和支援的;父母也不是用來感謝的,父母是用來愛的,感謝是沒有用的。團隊需要的是我們的付出和支援,父母需要的是我們的愛,不是什麼感謝。既然感謝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倒不如將這個最沒有價值的詞送給自己。感謝自己可以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選擇、得失負責,對自己負責是所有責任的地基,不然什麼天大的責任都是一種空中樓閣而已,毫無根基。”有人說在節目中表示上學期間去農村呆幾天就是什麼承擔了天下的責任,在李想看來這是純粹胡扯,因為在李想眼中自己連自己該幹什麼和可以創造什麼價值都沒想清楚,還大談什麼理想和責任呀。
李想在談到80後時說得很深刻,他眼中的80後是這樣的:“其實80後沒有什麼意義,坦白地講,80後這個詞最開始就是高燃、茅侃侃、戴志康給媒體用的新鮮詞語而已,市場副總裁蘭慶的創意。”從李想的成長和經歷來看,年輕人奮鬥則比80後有意義得多。到底什麼是奮鬥呢?李想告訴我們:“奮鬥就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無論結果是得是失;奮鬥就是全力以赴,沒有拼命付出的人沒有資格去談論奮鬥;奮鬥就是在泰山壓頂的壓力下持之以恆,永遠是在直面困難、解決困難,而不是繞開困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章 偏離軌道的狂者(3)
與孩子的獨立和奮鬥相對的另一面是家長的態度,孩子出了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長”。李想直言不諱地說道:“家長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毀掉了屬於孩子自己的價值觀;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觀點替孩子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