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到20世紀初都還在用。
當時藏軍根本就沒想到步槍可以不需要火繩,而其看英軍根本就沒點火繩,結果當滅了火繩,英軍說談判不成,立刻開火,而藏軍卻因為火繩無法點火,被殲滅),雙方有一定差距(據有專家對比,說一杆布朗貝斯完全能壓制2…3杆綠營兵丁鳥槍,如果算上士兵素質,這個差距更大),但遠遠沒有後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時英軍是射程更遠、射速更大的米尼步槍,而清軍依然是鳥槍為主)差距大。
當時如果僅僅對比武器,清軍步兵也不至於那麼慘敗;同時也說明當時刺刀的作用,清軍的鳥槍沒有刺刀。
如果不是乾隆毀掉畢懋康(此人在1635年,發明了燧發槍)的《軍器圖說》(裡面就有燧發槍的製作說明),清軍完全可以用畢懋康的技術製造出來燧發槍,雖然畢懋康的燧發槍比英軍的布朗貝斯燧發槍效能差,但怎麼也比火繩槍來的強。
英國的軍隊現在用的是馬蒂尼…亨利步槍。
馬蒂尼亨利步槍成為英國向全世界擴張其帝國領土,發揮了非凡的作用。從冰雪覆蓋的加拿大到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蘇丹,再到群山之中的阿富汗,到處都留下了它的足跡。歷史上許多勇猛的尚武民族都被手持射程遠、射速高的馬蒂尼…亨利步槍的英國士兵鎮壓了。
馬蒂尼…亨利步槍的傳奇歷史始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槍炮商亨利皮博迪。
1862年,皮博迪獲得了後膛裝填步槍的專利權,這種步槍採用起落式槍機,槍機下降時彈殼可以自動丟擲,並且能夠使下一發槍彈快速入膛。
該槍採用簡單的火槍式擊錘擊發方式而且必須手動待擊。
1860年代末至1870年代初,這種後膛裝填步槍受到了西班牙、加拿大、土耳其、羅馬尼亞、紐西蘭和墨西哥等國的青睞,併購買了數萬支。
1866年,一位居住在瑞士的奧地利籍設計師弗雷德裡克馮馬蒂尼修改了皮博迪的設計,用安裝在槍機內部、由彈簧控制的擊針代替了笨重的外接擊錘,並且還重新設計了機匣、加固了抽殼鉤。這些改進使得該槍的擊發時間變得更短,擊發時間即為扣動扳機完成瞬間至底火發火的時間間隔。
改進後的步槍不但比皮博迪的原型槍更堅固,而且在射速上也有很大提高。
但瑞士陸軍還是決定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的單發步槍,馬蒂尼只得把他的設計提供給了其他國家。
1867年,英國陸軍對外宣佈要尋找一種步槍來替代其0。577英寸(14。 66mm)口徑的斯奈德步槍。
馬蒂尼攜帶他的步槍參加了英軍的試驗,儘管有很多像亨利這樣的知名槍炮商參與競爭,但他的步槍卻技壓群雄。
1868年,坐落在恩菲爾德的英國皇家輕武器製造廠接到生產幾支馬蒂尼步槍用於進行進一步野外試驗的命令。
經過大量的野外試驗,1871年7月3日,馬蒂尼步槍被英軍正式採用。由於該槍採用了亨利設計的帶有膛線的槍管,因此英國陸軍官方將其命名為馬蒂尼…亨利mk1步槍。
該槍是一種很實用的武器,盒子狀的機匣使得扳機護圈位置向前了,並且槓桿一直延伸到槍托上。採用胡桃木槍托和護木,護木用兩個套箍固定在槍身上,並且有一圓杆透過溝槽鑲嵌在下護木的底部,槍管右側安裝了一把騎兵刺刀。
馬蒂尼…亨利mk1步槍操作起來非常簡便,射手只需向下拉動槓桿,就會完成如下的動作:擊針縮排槍機的前部;槍機迴轉,露出彈膛;扳機嵌入阻鐵槽;該槍僅有的保險裝置是位於機匣右側的水滴狀待擊指示器,待擊時其指在十點鐘的位置上,擊發後指在十二點鐘的位置。機匣右側頂部刻有v。r字樣,即維多利亞王冠標誌,其右下側為軍隊制式標誌。
mk1步槍在野戰使用中還是出現了一些故障。主要問題有4個方面:彈藥質量引起的槍械故障;射擊時,後坐力過大;連續射擊時,槍管過熱;刺刀比較笨重。
1877年,軍隊採用了馬蒂尼…亨利mk2步槍。該槍除了在mk1基礎上重新設計了表尺、護木、扳機和槍機外,槍托後部也加長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小後坐力。原有的笨重刺刀也被更輕的刀刃長552mm的、帶有環形座的刺刀所取代。但是mk2步槍省略了保險裝置。
和華國一樣,列強也在不停的研發和改良自己的制式步槍。
不過,華軍現在使用的總裁1878式步槍至少領先於英國人的馬蒂尼亨利步槍,技術水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