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 (第2/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必然有一個大臣獲罪下獄、處死。因為皇上是聖明的嘛!明末大將名臣如孫承宗、袁崇煥、盧像升者,哪個不是才華出眾?但無一不是毀在英明而又多疑,勤政而又刻薄的崇禎手中。面對這樣的皇帝,大臣們油滑自保似乎也找到了理由。
陳演為首輔大學士、名義宰相,不說話。
魏藻德亦為大學士,不說話。
張縉彥畢竟武人,卻也欲言又止……
崇禎見人人無語,心中十分惱怒,但他天生一張喜怒不形於色的帝王臉,因此並沒表現出來,只是低沉地又問了一句:
“眾卿以為如何?”
皇上再次動問,可就不能不答了。陳演瞧了瞧另外兩人,便知他們把希望寄託在自己身上。於是,他躬身說道:
“棄地守京,乃軍國大計。應該在早朝庭議而決之。懇請皇上召全體朝臣議定。”
崇禎眯著眼靜靜地望著陳演,他怎麼會不明瞭這三個人所思所想?只不過怕承擔罪名而已。好一會兒,崇禎才輕輕冷笑了一聲,聲音不大,陳演三人卻嚇出一頭冷汗。崇禎卻沒多說什麼,只簡單他說:“好吧!”
於是,一個“棄地保京”的方案,被提到御前會議上正式討論。
朝臣們分為兩派。主張棄地入京者慷慨激昂,主張慎重行事者滿臉肅然。最後,似乎又都同意棄地入衛京師——吳三桂的命運似乎就要被決定了!崇禎坐在寶座上,毫無表情,彷彿一尊金面菩薩。他內心正在暗自欣慰,正在草擬如何同意的措詞腹稿……
不想此時陳演卻站出來,一番慷慨陳詞:
“陛下,臣以為不可棄地。一寸山河一寸金,寧遠兵撤回京師,遼東之地將拱手送於滿人,此為千古非議之大罪也。萬萬不可為之!”
此言一出,剛才還鬧哄哄的朝堂頓時鴉雀無聲——難道不是這樣嗎?誰敢承擔這“千古非議”!
立即有人附合陳演,反對棄地。
良久,殿中紛壇一片,彷彿街市行人在討價還價……朝臣們竟三五成群地圍成小圈子議論爭執。不知是誰,建議擴大會議再論。於是,皇上口諭傳出:“復集科道九卿會議德政殿。”
朝臣紛至,連在京養病的吳三桂之父吳襄也被請來“旁聽”,以示對吳門的恩寵。
其實,當陳演一出來反對時,崇禎也已知其意了,他不就跟自己一樣想逃出史書之責嗎?好聰明的陳演!崇禎暗自冷笑了一聲。
紛亂中,崇禎向陳演點頭示意,招至近旁,小聲問道:“不棄城入京,依卿之見,將京師送於李賊?”
“這……”陳演臉騰地紅了。崇禎微微一笑,又低聲說:“棄城入京,誠屬下策,然此為不得已之舉,卿須擔待方可。”
“是,臣遵命。”陳演忙躬身退下。他心明如鏡。只要自己當眾明確反對,便可逃脫史書之責,將來有迴旋餘地,皇上也沒怪罪自己的理由了;之後,他再沒必要反對,只要自己不擔責任,京師保住了,比什麼不好?看來,皇上已洞察自己的意思了,可此時,誰又顧得了那麼多?
再討論時,兵部尚書張縉彥正面表示贊同棄地。他大聲說道:“寧遠孤城,其勢必棄!今日棄之尚可收復,他日棄之永不復!可採棄地不棄人之法,命吳三桂在關寧民眾中盡徵精壯為兵士,餘皆遷入關內,勿委之於敵。如此一舉兩保,與民眾無損,有何不可?”
兵部長官如此堅決,且所提“棄地不棄人”之法,確是一條好計:一可擴大兵源;二可保衛京師;三可為“失地”之罪大大淡化。於是,大臣們茅塞頓開,一片響應。
此議首倡者吳麟徵本為兵部的兵科給事中,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長作戰處長一級,中級官吏。他此時慷慨陳辭,聲震殿中,一副熱血氣像:“寧遠四城是否可棄?本應由皇上與輔臣會同總兵吳三桂密議決之則可!如此大殿庭議,誰來承擔責任?當此以往,何日可決?臣自請承擔罪責,為國家京師確保而不辭其咎!”
吳麟徵說到此處,不由熱血沸騰,熱淚奪眶而出,接著說道:
“自我大明內憂外患迭起,城地失去多少?將士死去多少?朝廷何曾惋惜?那些馬革裹屍、橫屍西市者,皆懷志而未瞑目。寧遠一鎮,人傑地靈。棄地守京,為根本大計,卻如此不決,臣思之再三,不覺汗淚俱下……”
滿殿文武,被吳麟徵一席感情激昂的話語,弄得啞然無語。誰都知道,此事如此委決不下,不就是都在逃避責任嗎?不就是誰都從自己切身利益著想嗎?皇上如此,陳演如此,你如此,我也如此,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