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 (第1/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願隨吳將軍!”
城裡大炮一齊向大順軍轟擊。
五十騎飛馬出關城,他們從一條小道上直衝入大順軍中。
時已凌晨,陰雲密佈。
神勇的五十鐵騎抖擻精神,拍馬舞刀,逢人便砍,遇兵就殺,大順軍兵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吳三桂已率鐵騎兵衝出重圍,李自成的軍隊追趕不及,只好作罷。
吳三桂一路上打馬如飛,不過一個時辰便來到清軍大營。
當中軍副將通報多爾袞後,多爾袞即刻召見,雙方施禮畢後,多爾袞問道:
“吳將軍此來何意?”
吳三桂焦急萬分:
“請大兵入關共滅李賊啊!”
“此意是真是假?”
聽到這一句問話,吳三桂不覺一怔。
正在他愣神之際,站在一旁的洪承疇代其回答道:
“吳三桂報君父之仇,與李自成不共戴天,怎能不真?”
“吳將軍既真心約我前來,我來了,又何以炮擊我大清軍隊?”
多爾袞說出了懷疑的原因。
“原來是這件事。此乃誤會。闖軍將我山海關圍困,不僅關內三面圍了個水洩不通,就是關外一片石都已派了兩萬之兵佔據,以便遏我北去之路。我們欲與王相會聯絡,必須用炮擊開重圍,方可闖開間道東出。”
吳三桂的解釋,消除了多爾袞的疑慮。會談才轉入正題。
多爾袞先說道:
“明朝故臣素無信義,將軍欲達大功,本國發兵助陣,但想成功以後,不知將軍置之何地?”
吳三桂立刻聽出了多爾袞的弦外之音,這又是誘降之言,而現在事情緊急,明確表示不降恐傷和氣,降又不甘心,那麼惟一的辦法就是用些含糊言辭,以迷惑於他。略加思考吳三桂答道:
“王爺,三桂父子受朝廷厚恩,今日君父為李賊莽逆,士庶傷心,神人共憤。三桂聞勇士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家而後國。今君後俱遭慘弒,三桂食君祿,受皇恩,又豈有坐視之理?”
多爾袞只是點點頭。
吳三桂繼續說:
“若如王之所言計成敗而後行,不敢有非份之想。目下三桂國仇家恨集於一身,似拼死殺賊報國,無想過其他事情,何以如此相問?”
多爾袞見一下子不可能談及正式歸降,便不再提及此事。
他起身點頭,表示相信吳三桂:
“然你們與李自成都是漢人,裝束一樣,混戰中難以分辨。恐致誤傷,應該想個區別辦法。”
多爾袞開始想具體問題。
吳三桂也想到這個問題了,他略一思索,便說道:
“這也不難!我關寧兵為國復仇,是為哀兵,我軍可各以大塊白布縫於肩背上,親王以為如何?”
“好!”多爾袞十分贊同,我大清鐵騎趁今夜稍退;明日將軍出關與李自成大戰,我軍同時夾擊,如何?”
“一言為定!”吳三桂答。
“一言為定!”多爾袞說。
二人又祭天地,歃血為誓:共滅李自成大順軍。
而後吳三桂又率五十騎突圍再回關內。
一片石大戰要開始了。
一片石是山海關外的大片開闊地,在山海關的東偏北面,恰是清軍進關的必經之地。也是吳三桂設營把守的地方。
多爾袞與吳三桂約定的戰場就在這片開闊地上。
山海關外,再沒有比一片石更好的戰場了。吳三桂——多爾袞——李自成,三方都是騎兵為主,也需要廣闊的戰場。一片石北面至大山,南面至大海,方圓有二十餘里。
後來的《山海關志》《明史》等書記載,這場大戰從“北山橫面至海”,可見氣勢之宏偉雄壯。
山海關三方的總態勢是清楚的。
李自成指揮大軍在山海關城下包圍攻堅。依他的想法,能引誘吳三桂出城決戰一舉而殲最好。看看如此強攻,傷亡太大,心想如果能引城內守軍出來決戰就好了,但不能這樣僵持著。
四月二十一日一天猛攻不下,李自成又得知吳三桂曾突圍出城又復殺回,他以為吳三桂是偵察突圍方向或是緩兵。他根本沒有想到清兵已進軍隱蔽到山海關外——他的大軍身後。
李自成根本沒想到清兵來此,這是一個謎。
按說數十萬大軍包圍山海關,周圍幾十裡,甚至幾百裡都應在控制區域(起碼在偵察區域),且李自成的北截大軍二萬